雅安日报
A002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勇 立 潮 头 开 新 篇

(紧接1版)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曾经来过这里。

时隔23年,千里来寻故地,又一幅新的画卷。

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来到东山考察。一路上,车窗外,风光秀美的海岸,满目葱茏的绿意,勾起今昔之变的记忆:“时隔23年再来,很是欣慰、很有感慨,东山岛发生了巨变。”

澳角湾边的兴海大道上,习近平总书记沿着海畔步行。蓝天碧海,岸清沙白。一栋栋漂亮的农家小楼面朝大海,旅游民宿红红火火。

村干部告诉总书记,通过保护海洋生态,提升村容村貌,完善“吃住行游购娱”,2023年村里共接待游客13万人次,碧海银滩成为了金山银山。

世代捕鱼的传统渔村,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海鲜电商、海岛旅游齐头并进,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73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当时就觉得这个村子很有发展前途,现在发展得更好了。”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当年,“我在福建工作的时候,就感到我们的海岛都很有发展前途,当时提出要念‘山海经’,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林多、海洋辽阔。

倡导大食物观,发展林下经济,耕海牧渔……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探索因地制宜的发展之路,积极推动把山海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澳角村的渔港里,渔船归来,渔获满舱。码头边的交易市场,好不热闹。

摊位上,紫菜、海带、鱿鱼干、虾干等海鲜干货琳琅满目,兰花蟹、黄螺、石斑、海鳗等渔获特别新鲜,习近平总书记饶有兴致地与渔民一一交谈,问品种、问价格、问销路。

港湾里泊船如织,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从小竹排到大木船再到大马力钢质渔船,船的变迁见证了渔村人为美好生活打拼的历程。

面对热情洋溢的乡亲们,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下一步乡村振兴的奋斗方向:“新时代新征程农村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农民会有更加火热的生活。村级党组织要发挥火车头作用,带领乡亲们做好‘海’的文章,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从福建到安徽,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深入调研。

在听取安徽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从建设江淮粮仓、扛牢粮食保供责任,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谈到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等工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二)用好关键一招——“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奋勇争先”

“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厦门,中国改革的前沿,对外开放的窗口。这里也是习近平同志当年到福建工作的第一站,“第一次直接参与沿海发达地区的改革开放”。

当时,厦门经济特区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习近平同志直接领导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探索。

1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考察,参观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果展。

展厅序厅,一段视频展现了厦门改革开放的非凡历程:

经济特区开工建设的炮响,首家外商独资企业落户,高崎机场正式通航,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首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两岸“小三通”“大三通”开启,自贸片区挂牌,开展综合改革试点……

习近平总书记驻足,凝视着视频中一幕幕沧桑巨变,筚路蓝缕的创业岁月如在眼前。

从改革开放大潮中应运而生的经济特区,到新时代勇立潮头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数十载春风化雨,东海之滨、鹭江之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绘就传奇篇章。

展台上,摆放着一本蓝色封皮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拿起仔细翻阅。

那是3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牵头,带领十几家单位、100多位专家教授和相关工作者组成课题组,经过广泛调研和反复论证,形成的一份着眼厦门未来15年发展的战略报告。

“这是当时开会的合影,时间过得真快。”书中第一页的老照片摄于1988年3月25日,习近平同志为这项发展规划主持召开论证会。

往事如潮,点点滴滴,记忆犹新。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察看书中的编辑委员会名单,清晰记得当时每个人的职务、分工。“当时,我们把国内许多有名的经济学家请来了……”

“编这个规划的时候,自由港怎么搞?人员如何自由进出?金融、货币政策什么样?不知道,就去摸索,试点先行,摸着石头过河。看到今天的厦门,我们感到很欣慰。我们在这里参与了创业,如今的发展,比我们当时想象的还要好。”

竿头日进,厦门再次站在新的时代潮头。

锚定制度创新、高水平开放和两岸融合“三大功能”,厦门自贸片区挂牌以来,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累计推出600多项创新举措,31项改革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

着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今天,抓改革开放,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比过去要求更高了。福建和厦门要适应形势发展,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深耕细作,多出一些制度性、政策性成果,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再立新功。”

八闽大地,孕育了“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

在听取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说:“福建历来富于改革创新精神,很多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建设生态省、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松绑放权、科技特派员制度、数字福建、晋江经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明医改……习近平总书记一一列举源自福建的改革创新经验:“这些,我在福建工作的时候,有的是见证,有的是亲历和参与。总之,福建是一个生机勃勃、勇立潮头的地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蓝图。全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重要会议、研究部署重大改革举措、深入基层考察调研,要求各地各部门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主动作为,推动全会精神贯彻落实。

安徽,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小岗村当年的创举,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

此行,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回忆起1978年到安徽滁州实地调研包产到户的场景。“我还是比较早来学习的,印象深刻,看到了我们农民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追本溯源,安徽有很好的传统,现在推进乡村振兴,也要积极探索,走在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提出明确要求: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

(三)走好必由之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

党的十八大以来,每次来安徽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都聚焦科技创新。

2016年来皖,考察中国科技大学、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时说:“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2020年再来,参观了安徽创新馆,指出“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

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合肥滨湖科学城,察看近年来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

展厅外,安徽生产的各式新能源车辆整齐列队:智能驾驶轿车,双层纯电动巴士,新能源重卡,无人驾驶矿卡,55吨锂电叉车……

产品有什么特性?市场销路如何?习近平总书记问得十分详细。

展厅里,大屏幕上的柱状图清晰展示近年来安徽省汽车的产量和出口量,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安徽汽车产量240多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110万辆。

安徽汽车产业的异军突起,是中国汽车产业历史性跃升的缩影。

过去一年,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双双突破3000万辆,出口量首次跃居全球第一。今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国内月度零售销量,首次超过传统燃油乘用车。

新能源汽车,成为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新年贺词中提及的“新三样”之一。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汽车,穿梭于世界各地,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风景。

展厅里,还集中展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人工智能产业、高端装备和新材料产业、生命健康、基础研究等领域的代表成果。

16K裸眼3D显示终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基于国产算力底座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超薄柔性玻璃……展现着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的澎湃动力和广阔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不时驻足,认真察看,向现场科研人员和企业负责人详细询问。

“安徽的科技创新,可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每一次来都看到新的飞跃、新的发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你们这里各种要素条件集成优化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肯定道。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总书记同大家说,“党中央非常重视和爱惜科技人才。‘人生能有几回搏’,大家要放开手脚,继续努力,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聪明才智。”

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一体改革,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鲜明指向和重大部署。

在福建,强调“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加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实施科技重大攻关行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机制,营造更加完善的创新环境、更有吸引力的人才环境”。

安徽,赋予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等重要使命。“你们有条件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走在前列。”

如何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习近平总书记道明其中的重要方法论:

“工作中要善于抓‘两头’,一头抓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其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另一头抓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帮助其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

(四)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把丰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

“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安徽桐城,地处大别山东麓、长江北岸,一座千年古城,一派文脉不绝。

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桐城古城内的六尺巷。

六尺巷里天地宽。一条长约百米、宽仅两米的小巷子,见证了300多年前一段你谦我让、以和为贵的佳话。

秋雨初霁,金桂飘香,一如巷口矗立的牌坊所题“懿德流芳”,这里氤氲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芬芳。诗书照壁前,习近平总书记重温张吴礼让典故。

一旁是两幅石刻,摘录着清代名臣张英、张廷玉父子《聪训斋语》和《澄怀园语》的家风家训。习近平总书记驻足细看。

沿着小巷步行,感受口耳相传的故事,聆听历史典故的新篇。

当地负责同志介绍,桐城市深入挖掘六尺巷典故蕴含的文化内涵,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推广“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走出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治理之路。

“谦让,谦虚,和为贵,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基因中,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自觉传承这种精神。”汲古言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民生无小事,把民生的事情办好了,社会矛盾就少了,社会就和谐了。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总有一种精神,可以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在福建东山县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参观了谷文昌纪念馆,了解谷文昌同志感人事迹。

“我在福建工作的时候,就经常和大家讲谷文昌的故事,并号召大家学习谷文昌的精神。‘先祭谷公,后拜祖宗’,这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敬仰。人民心里有一本账,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谷文昌纪念馆门口,一组雕塑展现了谷文昌同志带领东山人民种植木麻黄的场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同谷文昌干部学院的教师、学员代表亲切交流。

大家向总书记汇报学习心得:“学习他‘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精神”“学习他‘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坚强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谷文昌同志在福建是有口皆碑、深入人心的,他是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优秀领导干部的一位代表。我们学习他的事迹,不仅要高山仰止,还要见贤思齐,像他那样做人、为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有走这条路,才是人间正道。”

新华社福建厦门/安徽合肥10月19日电(新华社记者 张晓松 朱基钗 人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 吴焰)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10, PREBM=001, NUM=1, GUID=1848046730859577344, BMS=[001, 002, 003, 004], DETAIL={BC=002,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4/10/21/001/1848046730901520384.html, DOCPUBTIME=2024-10-21 01:00:07, DOCAUTHOR=, CLEAR_CONTENT= (紧接1版)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曾经来过这里。 时隔23年,千里来寻故地,又一幅新的画卷。 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来到东山考察。一路上,车窗外,风光秀美的海岸,满目葱茏的绿意,勾起今昔之变的记忆:“时隔23年再来,很是欣慰、很有感慨,东山岛发生了巨变。” 澳角湾边的兴海大道上,习近平总书记沿着海畔步行。蓝天碧海,岸清沙白。一栋栋漂亮的农家小楼面朝大海,旅游民宿红红火火。 村干部告诉总书记,通过保护海洋生态,提升村容村貌,完善“吃住行游购娱”,2023年村里共接待游客13万人次,碧海银滩成为了金山银山。 世代捕鱼的传统渔村,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海鲜电商、海岛旅游齐头并进,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73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当时就觉得这个村子很有发展前途,现在发展得更好了。”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当年,“我在福建工作的时候,就感到我们的海岛都很有发展前途,当时提出要念‘山海经’,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林多、海洋辽阔。 倡导大食物观,发展林下经济,耕海牧渔……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探索因地制宜的发展之路,积极推动把山海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澳角村的渔港里,渔船归来,渔获满舱。码头边的交易市场,好不热闹。 摊位上,紫菜、海带、鱿鱼干、虾干等海鲜干货琳琅满目,兰花蟹、黄螺、石斑、海鳗等渔获特别新鲜,习近平总书记饶有兴致地与渔民一一交谈,问品种、问价格、问销路。 港湾里泊船如织,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从小竹排到大木船再到大马力钢质渔船,船的变迁见证了渔村人为美好生活打拼的历程。 面对热情洋溢的乡亲们,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下一步乡村振兴的奋斗方向:“新时代新征程农村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农民会有更加火热的生活。村级党组织要发挥火车头作用,带领乡亲们做好‘海’的文章,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从福建到安徽,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深入调研。 在听取安徽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从建设江淮粮仓、扛牢粮食保供责任,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谈到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等工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二)用好关键一招——“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奋勇争先” “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厦门,中国改革的前沿,对外开放的窗口。这里也是习近平同志当年到福建工作的第一站,“第一次直接参与沿海发达地区的改革开放”。 当时,厦门经济特区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习近平同志直接领导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探索。 1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考察,参观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果展。 展厅序厅,一段视频展现了厦门改革开放的非凡历程: 经济特区开工建设的炮响,首家外商独资企业落户,高崎机场正式通航,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首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两岸“小三通”“大三通”开启,自贸片区挂牌,开展综合改革试点…… 习近平总书记驻足,凝视着视频中一幕幕沧桑巨变,筚路蓝缕的创业岁月如在眼前。 从改革开放大潮中应运而生的经济特区,到新时代勇立潮头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数十载春风化雨,东海之滨、鹭江之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绘就传奇篇章。 展台上,摆放着一本蓝色封皮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拿起仔细翻阅。 那是3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牵头,带领十几家单位、100多位专家教授和相关工作者组成课题组,经过广泛调研和反复论证,形成的一份着眼厦门未来15年发展的战略报告。 “这是当时开会的合影,时间过得真快。”书中第一页的老照片摄于1988年3月25日,习近平同志为这项发展规划主持召开论证会。 往事如潮,点点滴滴,记忆犹新。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察看书中的编辑委员会名单,清晰记得当时每个人的职务、分工。“当时,我们把国内许多有名的经济学家请来了……” “编这个规划的时候,自由港怎么搞?人员如何自由进出?金融、货币政策什么样?不知道,就去摸索,试点先行,摸着石头过河。看到今天的厦门,我们感到很欣慰。我们在这里参与了创业,如今的发展,比我们当时想象的还要好。” 竿头日进,厦门再次站在新的时代潮头。 锚定制度创新、高水平开放和两岸融合“三大功能”,厦门自贸片区挂牌以来,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累计推出600多项创新举措,31项改革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 着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今天,抓改革开放,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比过去要求更高了。福建和厦门要适应形势发展,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深耕细作,多出一些制度性、政策性成果,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再立新功。” 八闽大地,孕育了“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 在听取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说:“福建历来富于改革创新精神,很多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建设生态省、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松绑放权、科技特派员制度、数字福建、晋江经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明医改……习近平总书记一一列举源自福建的改革创新经验:“这些,我在福建工作的时候,有的是见证,有的是亲历和参与。总之,福建是一个生机勃勃、勇立潮头的地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蓝图。全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重要会议、研究部署重大改革举措、深入基层考察调研,要求各地各部门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主动作为,推动全会精神贯彻落实。 安徽,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小岗村当年的创举,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 此行,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回忆起1978年到安徽滁州实地调研包产到户的场景。“我还是比较早来学习的,印象深刻,看到了我们农民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追本溯源,安徽有很好的传统,现在推进乡村振兴,也要积极探索,走在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提出明确要求: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 (三)走好必由之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 党的十八大以来,每次来安徽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都聚焦科技创新。 2016年来皖,考察中国科技大学、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时说:“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2020年再来,参观了安徽创新馆,指出“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 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合肥滨湖科学城,察看近年来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 展厅外,安徽生产的各式新能源车辆整齐列队:智能驾驶轿车,双层纯电动巴士,新能源重卡,无人驾驶矿卡,55吨锂电叉车…… 产品有什么特性?市场销路如何?习近平总书记问得十分详细。 展厅里,大屏幕上的柱状图清晰展示近年来安徽省汽车的产量和出口量,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安徽汽车产量240多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110万辆。 安徽汽车产业的异军突起,是中国汽车产业历史性跃升的缩影。 过去一年,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双双突破3000万辆,出口量首次跃居全球第一。今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国内月度零售销量,首次超过传统燃油乘用车。 新能源汽车,成为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新年贺词中提及的“新三样”之一。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汽车,穿梭于世界各地,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风景。 展厅里,还集中展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人工智能产业、高端装备和新材料产业、生命健康、基础研究等领域的代表成果。 16K裸眼3D显示终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基于国产算力底座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超薄柔性玻璃……展现着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的澎湃动力和广阔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不时驻足,认真察看,向现场科研人员和企业负责人详细询问。 “安徽的科技创新,可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每一次来都看到新的飞跃、新的发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你们这里各种要素条件集成优化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肯定道。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总书记同大家说,“党中央非常重视和爱惜科技人才。‘人生能有几回搏’,大家要放开手脚,继续努力,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聪明才智。” 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一体改革,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鲜明指向和重大部署。 在福建,强调“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加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实施科技重大攻关行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机制,营造更加完善的创新环境、更有吸引力的人才环境”。 安徽,赋予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等重要使命。“你们有条件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走在前列。” 如何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习近平总书记道明其中的重要方法论: “工作中要善于抓‘两头’,一头抓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其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另一头抓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帮助其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 (四)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把丰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 “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安徽桐城,地处大别山东麓、长江北岸,一座千年古城,一派文脉不绝。 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桐城古城内的六尺巷。 六尺巷里天地宽。一条长约百米、宽仅两米的小巷子,见证了300多年前一段你谦我让、以和为贵的佳话。 秋雨初霁,金桂飘香,一如巷口矗立的牌坊所题“懿德流芳”,这里氤氲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芬芳。诗书照壁前,习近平总书记重温张吴礼让典故。 一旁是两幅石刻,摘录着清代名臣张英、张廷玉父子《聪训斋语》和《澄怀园语》的家风家训。习近平总书记驻足细看。 沿着小巷步行,感受口耳相传的故事,聆听历史典故的新篇。 当地负责同志介绍,桐城市深入挖掘六尺巷典故蕴含的文化内涵,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推广“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走出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治理之路。 “谦让,谦虚,和为贵,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基因中,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自觉传承这种精神。”汲古言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民生无小事,把民生的事情办好了,社会矛盾就少了,社会就和谐了。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总有一种精神,可以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在福建东山县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参观了谷文昌纪念馆,了解谷文昌同志感人事迹。 “我在福建工作的时候,就经常和大家讲谷文昌的故事,并号召大家学习谷文昌的精神。‘先祭谷公,后拜祖宗’,这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敬仰。人民心里有一本账,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谷文昌纪念馆门口,一组雕塑展现了谷文昌同志带领东山人民种植木麻黄的场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同谷文昌干部学院的教师、学员代表亲切交流。 大家向总书记汇报学习心得:“学习他‘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精神”“学习他‘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坚强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谷文昌同志在福建是有口皆碑、深入人心的,他是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优秀领导干部的一位代表。我们学习他的事迹,不仅要高山仰止,还要见贤思齐,像他那样做人、为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有走这条路,才是人间正道。” 新华社福建厦门/安徽合肥10月19日电(新华社记者 张晓松 朱基钗 人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 吴焰), BM=002版, type=0, ZB_DROP=0, TXS=5254, NODEID=null, DOCTITLE=勇 立 潮 头 开 新 篇,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紧接1版)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曾经来过这里。

时隔23年,千里来寻故地,又一幅新的画卷。

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来到东山考察。一路上,车窗外,风光秀美的海岸,满目葱茏的绿意,勾起今昔之变的记忆:“时隔23年再来,很是欣慰、很有感慨,东山岛发生了巨变。”

澳角湾边的兴海大道上,习近平总书记沿着海畔步行。蓝天碧海,岸清沙白。一栋栋漂亮的农家小楼面朝大海,旅游民宿红红火火。

村干部告诉总书记,通过保护海洋生态,提升村容村貌,完善“吃住行游购娱”,2023年村里共接待游客13万人次,碧海银滩成为了金山银山。

世代捕鱼的传统渔村,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海鲜电商、海岛旅游齐头并进,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73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当时就觉得这个村子很有发展前途,现在发展得更好了。”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当年,“我在福建工作的时候,就感到我们的海岛都很有发展前途,当时提出要念‘山海经’,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林多、海洋辽阔。

倡导大食物观,发展林下经济,耕海牧渔……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探索因地制宜的发展之路,积极推动把山海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澳角村的渔港里,渔船归来,渔获满舱。码头边的交易市场,好不热闹。

摊位上,紫菜、海带、鱿鱼干、虾干等海鲜干货琳琅满目,兰花蟹、黄螺、石斑、海鳗等渔获特别新鲜,习近平总书记饶有兴致地与渔民一一交谈,问品种、问价格、问销路。

港湾里泊船如织,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从小竹排到大木船再到大马力钢质渔船,船的变迁见证了渔村人为美好生活打拼的历程。

面对热情洋溢的乡亲们,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下一步乡村振兴的奋斗方向:“新时代新征程农村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农民会有更加火热的生活。村级党组织要发挥火车头作用,带领乡亲们做好‘海’的文章,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从福建到安徽,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深入调研。

在听取安徽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从建设江淮粮仓、扛牢粮食保供责任,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谈到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等工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二)用好关键一招——“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奋勇争先”

“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厦门,中国改革的前沿,对外开放的窗口。这里也是习近平同志当年到福建工作的第一站,“第一次直接参与沿海发达地区的改革开放”。

当时,厦门经济特区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习近平同志直接领导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探索。

1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考察,参观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果展。

展厅序厅,一段视频展现了厦门改革开放的非凡历程:

经济特区开工建设的炮响,首家外商独资企业落户,高崎机场正式通航,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首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两岸“小三通”“大三通”开启,自贸片区挂牌,开展综合改革试点……

习近平总书记驻足,凝视着视频中一幕幕沧桑巨变,筚路蓝缕的创业岁月如在眼前。

从改革开放大潮中应运而生的经济特区,到新时代勇立潮头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数十载春风化雨,东海之滨、鹭江之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绘就传奇篇章。

展台上,摆放着一本蓝色封皮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拿起仔细翻阅。

那是3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牵头,带领十几家单位、100多位专家教授和相关工作者组成课题组,经过广泛调研和反复论证,形成的一份着眼厦门未来15年发展的战略报告。

“这是当时开会的合影,时间过得真快。”书中第一页的老照片摄于1988年3月25日,习近平同志为这项发展规划主持召开论证会。

往事如潮,点点滴滴,记忆犹新。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察看书中的编辑委员会名单,清晰记得当时每个人的职务、分工。“当时,我们把国内许多有名的经济学家请来了……”

“编这个规划的时候,自由港怎么搞?人员如何自由进出?金融、货币政策什么样?不知道,就去摸索,试点先行,摸着石头过河。看到今天的厦门,我们感到很欣慰。我们在这里参与了创业,如今的发展,比我们当时想象的还要好。”

竿头日进,厦门再次站在新的时代潮头。

锚定制度创新、高水平开放和两岸融合“三大功能”,厦门自贸片区挂牌以来,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累计推出600多项创新举措,31项改革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

着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今天,抓改革开放,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比过去要求更高了。福建和厦门要适应形势发展,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深耕细作,多出一些制度性、政策性成果,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再立新功。”

八闽大地,孕育了“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

在听取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说:“福建历来富于改革创新精神,很多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建设生态省、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松绑放权、科技特派员制度、数字福建、晋江经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明医改……习近平总书记一一列举源自福建的改革创新经验:“这些,我在福建工作的时候,有的是见证,有的是亲历和参与。总之,福建是一个生机勃勃、勇立潮头的地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蓝图。全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重要会议、研究部署重大改革举措、深入基层考察调研,要求各地各部门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主动作为,推动全会精神贯彻落实。

安徽,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小岗村当年的创举,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

此行,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回忆起1978年到安徽滁州实地调研包产到户的场景。“我还是比较早来学习的,印象深刻,看到了我们农民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追本溯源,安徽有很好的传统,现在推进乡村振兴,也要积极探索,走在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提出明确要求: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

(三)走好必由之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

党的十八大以来,每次来安徽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都聚焦科技创新。

2016年来皖,考察中国科技大学、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时说:“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2020年再来,参观了安徽创新馆,指出“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

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合肥滨湖科学城,察看近年来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

展厅外,安徽生产的各式新能源车辆整齐列队:智能驾驶轿车,双层纯电动巴士,新能源重卡,无人驾驶矿卡,55吨锂电叉车……

产品有什么特性?市场销路如何?习近平总书记问得十分详细。

展厅里,大屏幕上的柱状图清晰展示近年来安徽省汽车的产量和出口量,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安徽汽车产量240多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110万辆。

安徽汽车产业的异军突起,是中国汽车产业历史性跃升的缩影。

过去一年,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双双突破3000万辆,出口量首次跃居全球第一。今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国内月度零售销量,首次超过传统燃油乘用车。

新能源汽车,成为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新年贺词中提及的“新三样”之一。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汽车,穿梭于世界各地,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风景。

展厅里,还集中展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人工智能产业、高端装备和新材料产业、生命健康、基础研究等领域的代表成果。

16K裸眼3D显示终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基于国产算力底座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超薄柔性玻璃……展现着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的澎湃动力和广阔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不时驻足,认真察看,向现场科研人员和企业负责人详细询问。

“安徽的科技创新,可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每一次来都看到新的飞跃、新的发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你们这里各种要素条件集成优化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肯定道。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总书记同大家说,“党中央非常重视和爱惜科技人才。‘人生能有几回搏’,大家要放开手脚,继续努力,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聪明才智。”

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一体改革,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鲜明指向和重大部署。

在福建,强调“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加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实施科技重大攻关行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机制,营造更加完善的创新环境、更有吸引力的人才环境”。

安徽,赋予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等重要使命。“你们有条件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走在前列。”

如何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习近平总书记道明其中的重要方法论:

“工作中要善于抓‘两头’,一头抓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其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另一头抓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帮助其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

(四)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把丰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

“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安徽桐城,地处大别山东麓、长江北岸,一座千年古城,一派文脉不绝。

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桐城古城内的六尺巷。

六尺巷里天地宽。一条长约百米、宽仅两米的小巷子,见证了300多年前一段你谦我让、以和为贵的佳话。

秋雨初霁,金桂飘香,一如巷口矗立的牌坊所题“懿德流芳”,这里氤氲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芬芳。诗书照壁前,习近平总书记重温张吴礼让典故。

一旁是两幅石刻,摘录着清代名臣张英、张廷玉父子《聪训斋语》和《澄怀园语》的家风家训。习近平总书记驻足细看。

沿着小巷步行,感受口耳相传的故事,聆听历史典故的新篇。

当地负责同志介绍,桐城市深入挖掘六尺巷典故蕴含的文化内涵,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推广“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走出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治理之路。

“谦让,谦虚,和为贵,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基因中,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自觉传承这种精神。”汲古言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民生无小事,把民生的事情办好了,社会矛盾就少了,社会就和谐了。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总有一种精神,可以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在福建东山县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参观了谷文昌纪念馆,了解谷文昌同志感人事迹。

“我在福建工作的时候,就经常和大家讲谷文昌的故事,并号召大家学习谷文昌的精神。‘先祭谷公,后拜祖宗’,这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敬仰。人民心里有一本账,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谷文昌纪念馆门口,一组雕塑展现了谷文昌同志带领东山人民种植木麻黄的场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同谷文昌干部学院的教师、学员代表亲切交流。

大家向总书记汇报学习心得:“学习他‘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精神”“学习他‘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坚强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谷文昌同志在福建是有口皆碑、深入人心的,他是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优秀领导干部的一位代表。我们学习他的事迹,不仅要高山仰止,还要见贤思齐,像他那样做人、为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有走这条路,才是人间正道。”

新华社福建厦门/安徽合肥10月19日电(新华社记者 张晓松 朱基钗 人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 吴焰)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848046730859577344, IR_CONTENT= (紧接1版)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曾经来过这里。 时隔23年,千里来寻故地,又一幅新的画卷。 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来到东山考察。一路上,车窗外,风光秀美的海岸,满目葱茏的绿意,勾起今昔之变的记忆:“时隔23年再来,很是欣慰、很有感慨,东山岛发生了巨变。” 澳角湾边的兴海大道上,习近平总书记沿着海畔步行。蓝天碧海,岸清沙白。一栋栋漂亮的农家小楼面朝大海,旅游民宿红红火火。 村干部告诉总书记,通过保护海洋生态,提升村容村貌,完善“吃住行游购娱”,2023年村里共接待游客13万人次,碧海银滩成为了金山银山。 世代捕鱼的传统渔村,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海鲜电商、海岛旅游齐头并进,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73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当时就觉得这个村子很有发展前途,现在发展得更好了。”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当年,“我在福建工作的时候,就感到我们的海岛都很有发展前途,当时提出要念‘山海经’,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林多、海洋辽阔。 倡导大食物观,发展林下经济,耕海牧渔……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探索因地制宜的发展之路,积极推动把山海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澳角村的渔港里,渔船归来,渔获满舱。码头边的交易市场,好不热闹。 摊位上,紫菜、海带、鱿鱼干、虾干等海鲜干货琳琅满目,兰花蟹、黄螺、石斑、海鳗等渔获特别新鲜,习近平总书记饶有兴致地与渔民一一交谈,问品种、问价格、问销路。 港湾里泊船如织,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从小竹排到大木船再到大马力钢质渔船,船的变迁见证了渔村人为美好生活打拼的历程。 面对热情洋溢的乡亲们,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下一步乡村振兴的奋斗方向:“新时代新征程农村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农民会有更加火热的生活。村级党组织要发挥火车头作用,带领乡亲们做好‘海’的文章,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从福建到安徽,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深入调研。 在听取安徽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从建设江淮粮仓、扛牢粮食保供责任,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谈到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等工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二)用好关键一招——“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奋勇争先” “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厦门,中国改革的前沿,对外开放的窗口。这里也是习近平同志当年到福建工作的第一站,“第一次直接参与沿海发达地区的改革开放”。 当时,厦门经济特区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习近平同志直接领导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探索。 1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考察,参观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果展。 展厅序厅,一段视频展现了厦门改革开放的非凡历程: 经济特区开工建设的炮响,首家外商独资企业落户,高崎机场正式通航,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首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两岸“小三通”“大三通”开启,自贸片区挂牌,开展综合改革试点…… 习近平总书记驻足,凝视着视频中一幕幕沧桑巨变,筚路蓝缕的创业岁月如在眼前。 从改革开放大潮中应运而生的经济特区,到新时代勇立潮头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数十载春风化雨,东海之滨、鹭江之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绘就传奇篇章。 展台上,摆放着一本蓝色封皮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拿起仔细翻阅。 那是3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牵头,带领十几家单位、100多位专家教授和相关工作者组成课题组,经过广泛调研和反复论证,形成的一份着眼厦门未来15年发展的战略报告。 “这是当时开会的合影,时间过得真快。”书中第一页的老照片摄于1988年3月25日,习近平同志为这项发展规划主持召开论证会。 往事如潮,点点滴滴,记忆犹新。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察看书中的编辑委员会名单,清晰记得当时每个人的职务、分工。“当时,我们把国内许多有名的经济学家请来了……” “编这个规划的时候,自由港怎么搞?人员如何自由进出?金融、货币政策什么样?不知道,就去摸索,试点先行,摸着石头过河。看到今天的厦门,我们感到很欣慰。我们在这里参与了创业,如今的发展,比我们当时想象的还要好。” 竿头日进,厦门再次站在新的时代潮头。 锚定制度创新、高水平开放和两岸融合“三大功能”,厦门自贸片区挂牌以来,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累计推出600多项创新举措,31项改革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 着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今天,抓改革开放,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比过去要求更高了。福建和厦门要适应形势发展,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深耕细作,多出一些制度性、政策性成果,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再立新功。” 八闽大地,孕育了“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 在听取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说:“福建历来富于改革创新精神,很多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建设生态省、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松绑放权、科技特派员制度、数字福建、晋江经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明医改……习近平总书记一一列举源自福建的改革创新经验:“这些,我在福建工作的时候,有的是见证,有的是亲历和参与。总之,福建是一个生机勃勃、勇立潮头的地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蓝图。全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重要会议、研究部署重大改革举措、深入基层考察调研,要求各地各部门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主动作为,推动全会精神贯彻落实。 安徽,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小岗村当年的创举,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 此行,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回忆起1978年到安徽滁州实地调研包产到户的场景。“我还是比较早来学习的,印象深刻,看到了我们农民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追本溯源,安徽有很好的传统,现在推进乡村振兴,也要积极探索,走在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提出明确要求: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 (三)走好必由之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 党的十八大以来,每次来安徽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都聚焦科技创新。 2016年来皖,考察中国科技大学、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时说:“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2020年再来,参观了安徽创新馆,指出“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 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合肥滨湖科学城,察看近年来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 展厅外,安徽生产的各式新能源车辆整齐列队:智能驾驶轿车,双层纯电动巴士,新能源重卡,无人驾驶矿卡,55吨锂电叉车…… 产品有什么特性?市场销路如何?习近平总书记问得十分详细。 展厅里,大屏幕上的柱状图清晰展示近年来安徽省汽车的产量和出口量,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安徽汽车产量240多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110万辆。 安徽汽车产业的异军突起,是中国汽车产业历史性跃升的缩影。 过去一年,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双双突破3000万辆,出口量首次跃居全球第一。今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国内月度零售销量,首次超过传统燃油乘用车。 新能源汽车,成为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新年贺词中提及的“新三样”之一。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汽车,穿梭于世界各地,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风景。 展厅里,还集中展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人工智能产业、高端装备和新材料产业、生命健康、基础研究等领域的代表成果。 16K裸眼3D显示终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基于国产算力底座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超薄柔性玻璃……展现着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的澎湃动力和广阔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不时驻足,认真察看,向现场科研人员和企业负责人详细询问。 “安徽的科技创新,可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每一次来都看到新的飞跃、新的发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你们这里各种要素条件集成优化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肯定道。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总书记同大家说,“党中央非常重视和爱惜科技人才。‘人生能有几回搏’,大家要放开手脚,继续努力,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聪明才智。” 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一体改革,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鲜明指向和重大部署。 在福建,强调“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加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实施科技重大攻关行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机制,营造更加完善的创新环境、更有吸引力的人才环境”。 安徽,赋予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等重要使命。“你们有条件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走在前列。” 如何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习近平总书记道明其中的重要方法论: “工作中要善于抓‘两头’,一头抓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其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另一头抓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帮助其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 (四)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把丰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 “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安徽桐城,地处大别山东麓、长江北岸,一座千年古城,一派文脉不绝。 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桐城古城内的六尺巷。 六尺巷里天地宽。一条长约百米、宽仅两米的小巷子,见证了300多年前一段你谦我让、以和为贵的佳话。 秋雨初霁,金桂飘香,一如巷口矗立的牌坊所题“懿德流芳”,这里氤氲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芬芳。诗书照壁前,习近平总书记重温张吴礼让典故。 一旁是两幅石刻,摘录着清代名臣张英、张廷玉父子《聪训斋语》和《澄怀园语》的家风家训。习近平总书记驻足细看。 沿着小巷步行,感受口耳相传的故事,聆听历史典故的新篇。 当地负责同志介绍,桐城市深入挖掘六尺巷典故蕴含的文化内涵,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推广“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走出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治理之路。 “谦让,谦虚,和为贵,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基因中,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自觉传承这种精神。”汲古言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民生无小事,把民生的事情办好了,社会矛盾就少了,社会就和谐了。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总有一种精神,可以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在福建东山县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参观了谷文昌纪念馆,了解谷文昌同志感人事迹。 “我在福建工作的时候,就经常和大家讲谷文昌的故事,并号召大家学习谷文昌的精神。‘先祭谷公,后拜祖宗’,这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敬仰。人民心里有一本账,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谷文昌纪念馆门口,一组雕塑展现了谷文昌同志带领东山人民种植木麻黄的场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同谷文昌干部学院的教师、学员代表亲切交流。 大家向总书记汇报学习心得:“学习他‘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精神”“学习他‘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坚强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谷文昌同志在福建是有口皆碑、深入人心的,他是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优秀领导干部的一位代表。我们学习他的事迹,不仅要高山仰止,还要见贤思齐,像他那样做人、为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有走这条路,才是人间正道。” 新华社福建厦门/安徽合肥10月19日电(新华社记者 张晓松 朱基钗 人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 吴焰),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41021002.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2/M00/01/71/wKhurGcVQjCAEpLdAAz4RDjVPhY254.png, ZB_AREA_LIST=, FB=

, TS=},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3, CODE=200, CURBM=002, YEAR=2024, PAPERDATE=2024/10/21, DAY=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