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1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南路边茶 茶香四溢传千年

茶马古道雕塑

茶马古道雕塑

日前,2024年“非遗四川·百城百艺”项目名单揭晓,30项四川非遗品牌入选,我市的雨城·南路边茶上榜。

俗谚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饮品之一。

素来盛产茶叶的雅安,是川藏茶马古道的起始地,也是最早向西藏输入茶叶的原产地。雅安出产的黑茶,也被称为南路边茶。

2008年,黑茶制作技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雅安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南路边茶逐渐成为雅安人文的一部分,影响深远。

一条古道生百业

边茶,并不是一种茶品的名称,而是指销往边疆地区的茶叶。雅安地处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自然成为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交通要冲。雅安出产的茶叶,主要供应给生活在川西地区和西藏的人们,因此被称为“南路边茶”。

四川的边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当时的朝廷推行“茶马法”,便以边茶为商品,与周边少数民族开展茶马贸易。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为了进一步细化对边茶贸易的管理,规定雅安、天全、荥经等地所产边茶专销康藏,称“南路边茶”。

在茶叶的贸易中,一项项与之相关的产业相继诞生。

“依附茶马古道产生的最庞大的行业之一,应该就是茶马古道上的背夫。”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原秘书长陈书谦说。

古时用人力把黑茶从雅安运到康定。向西经天全翻越二郎山,经泸定到康定的“小路”,虽险但近。这样的道路骡马均不能过,由此便产生了背夫。

雅安各茶号发茶最繁忙的日子,出发的背夫队伍高达500人,每一位背夫背上是重约两三百斤的藏茶。背夫将藏茶条包层层摞好,用竹签串连固定,再以篾条编成背篓,套上双肩,在背行大背师(背夫的领头,又叫拐子师)一声吆喝下出发了。直到川藏公路建成通车,茶马古道的历史宣告结束,跋涉在古道上的背夫相继结束了这一场漫长的旅程。

人们要背着大量的茶叶翻山越岭,然而干茶叶很轻,体积却很大,一个人背不了太多。南路边茶的压紧工艺则将这些茶叶压成方形的、饼形的、柱形的等等,它们被统称为紧压茶。紧压茶用竹条包装再用竹签串联,由此也催生出另一个产业——竹编。

尽管无法考证竹编工艺与制茶工艺是在哪一天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但由竹篾条编织的一个个茶兜子装着雅安茶,走进了藏族同胞的生活。

当茶叶运送到康定,人力继续背运变得艰难,改为马牛驮运。此时经历一路颠簸的竹篾条已经磨损,因此在康定再次启程前就要重新用牛皮包裹。这样,在康定就诞生了一种专门用牛皮包装茶叶的缝茶业,并应运而生了其他配套行业,如皮塘(牛皮浸泡)、专割牛皮的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的康定是闻名于世的藏汉贸易中心。在那时,锅庄在康定茶马贸易中扮演了最为直接与活跃的角色,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锅庄既是过往茶商和驮队食宿之地,又是贸易的中介者;康定茶马贸易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与锅庄的信誉和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到康定贸易的商人都与各家锅庄有着稳定的业务关系,商人在康定经商时期,其食宿均由锅庄主人负责供给,不计费用,主客犹如一家,关系十分亲密。

一杯好茶唱团结

在藏族同胞口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不难看出,南路边茶在藏族群众心中的地位。

人们饮用南路边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清饮,直接品尝茶叶本身的醇和悠长;另一种则是做成酥油茶饮用。

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藏族同胞们的饮食结构中缺少蔬菜、水果等促进消化代谢的成分,而茶中含有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素、维生素等,与他们的饮食习惯形成了互补。

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中的科学原理体现在红锅杀青,从而使茶叶叶片的腹、背表皮扁平细胞裂解,通过蒸、揉、发酵等技艺使叶肉内的500多种有机化合物充分裂解。其生产工序多达32道,系目前茶品中生产加工工艺、工序最为复杂、最为讲究、最为考究的深度自然全发酵茶产品。

(下转2版)

茶马古道上的背夫

茶马古道上的背夫

媒体参观雅安茶厂了解南路边茶历史

媒体参观雅安茶厂了解南路边茶历史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10, PREBM=001, NUM=0, GUID=1850221057608581120, BMS=[001, 002, 003, 004], DETAIL={BC=001,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4/10/27/002/1850221057612775424.html, DOCPUBTIME=2024-10-27 01:00:07, DOCAUTHOR=鲁妮娜, CLEAR_CONTENT= 日前,2024年“非遗四川·百城百艺”项目名单揭晓,30项四川非遗品牌入选,我市的雨城·南路边茶上榜。 俗谚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饮品之一。 素来盛产茶叶的雅安,是川藏茶马古道的起始地,也是最早向西藏输入茶叶的原产地。雅安出产的黑茶,也被称为南路边茶。 2008年,黑茶制作技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雅安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南路边茶逐渐成为雅安人文的一部分,影响深远。 一条古道生百业 边茶,并不是一种茶品的名称,而是指销往边疆地区的茶叶。雅安地处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自然成为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交通要冲。雅安出产的茶叶,主要供应给生活在川西地区和西藏的人们,因此被称为“南路边茶”。 四川的边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当时的朝廷推行“茶马法”,便以边茶为商品,与周边少数民族开展茶马贸易。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为了进一步细化对边茶贸易的管理,规定雅安、天全、荥经等地所产边茶专销康藏,称“南路边茶”。 在茶叶的贸易中,一项项与之相关的产业相继诞生。 “依附茶马古道产生的最庞大的行业之一,应该就是茶马古道上的背夫。”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原秘书长陈书谦说。 古时用人力把黑茶从雅安运到康定。向西经天全翻越二郎山,经泸定到康定的“小路”,虽险但近。这样的道路骡马均不能过,由此便产生了背夫。 雅安各茶号发茶最繁忙的日子,出发的背夫队伍高达500人,每一位背夫背上是重约两三百斤的藏茶。背夫将藏茶条包层层摞好,用竹签串连固定,再以篾条编成背篓,套上双肩,在背行大背师(背夫的领头,又叫拐子师)一声吆喝下出发了。直到川藏公路建成通车,茶马古道的历史宣告结束,跋涉在古道上的背夫相继结束了这一场漫长的旅程。 人们要背着大量的茶叶翻山越岭,然而干茶叶很轻,体积却很大,一个人背不了太多。南路边茶的压紧工艺则将这些茶叶压成方形的、饼形的、柱形的等等,它们被统称为紧压茶。紧压茶用竹条包装再用竹签串联,由此也催生出另一个产业——竹编。 尽管无法考证竹编工艺与制茶工艺是在哪一天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但由竹篾条编织的一个个茶兜子装着雅安茶,走进了藏族同胞的生活。 当茶叶运送到康定,人力继续背运变得艰难,改为马牛驮运。此时经历一路颠簸的竹篾条已经磨损,因此在康定再次启程前就要重新用牛皮包裹。这样,在康定就诞生了一种专门用牛皮包装茶叶的缝茶业,并应运而生了其他配套行业,如皮塘(牛皮浸泡)、专割牛皮的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的康定是闻名于世的藏汉贸易中心。在那时,锅庄在康定茶马贸易中扮演了最为直接与活跃的角色,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锅庄既是过往茶商和驮队食宿之地,又是贸易的中介者;康定茶马贸易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与锅庄的信誉和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到康定贸易的商人都与各家锅庄有着稳定的业务关系,商人在康定经商时期,其食宿均由锅庄主人负责供给,不计费用,主客犹如一家,关系十分亲密。 一杯好茶唱团结 在藏族同胞口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不难看出,南路边茶在藏族群众心中的地位。 人们饮用南路边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清饮,直接品尝茶叶本身的醇和悠长;另一种则是做成酥油茶饮用。 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藏族同胞们的饮食结构中缺少蔬菜、水果等促进消化代谢的成分,而茶中含有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素、维生素等,与他们的饮食习惯形成了互补。 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中的科学原理体现在红锅杀青,从而使茶叶叶片的腹、背表皮扁平细胞裂解,通过蒸、揉、发酵等技艺使叶肉内的500多种有机化合物充分裂解。其生产工序多达32道,系目前茶品中生产加工工艺、工序最为复杂、最为讲究、最为考究的深度自然全发酵茶产品。 (下转2版), BM=001版, type=0, ZB_DROP=0, TXS=1760, NODEID=null, DOCTITLE=南路边茶 茶香四溢传千年,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1, CONTENT=
茶马古道雕塑

茶马古道雕塑

日前,2024年“非遗四川·百城百艺”项目名单揭晓,30项四川非遗品牌入选,我市的雨城·南路边茶上榜。

俗谚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饮品之一。

素来盛产茶叶的雅安,是川藏茶马古道的起始地,也是最早向西藏输入茶叶的原产地。雅安出产的黑茶,也被称为南路边茶。

2008年,黑茶制作技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雅安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南路边茶逐渐成为雅安人文的一部分,影响深远。

一条古道生百业

边茶,并不是一种茶品的名称,而是指销往边疆地区的茶叶。雅安地处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自然成为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交通要冲。雅安出产的茶叶,主要供应给生活在川西地区和西藏的人们,因此被称为“南路边茶”。

四川的边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当时的朝廷推行“茶马法”,便以边茶为商品,与周边少数民族开展茶马贸易。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为了进一步细化对边茶贸易的管理,规定雅安、天全、荥经等地所产边茶专销康藏,称“南路边茶”。

在茶叶的贸易中,一项项与之相关的产业相继诞生。

“依附茶马古道产生的最庞大的行业之一,应该就是茶马古道上的背夫。”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原秘书长陈书谦说。

古时用人力把黑茶从雅安运到康定。向西经天全翻越二郎山,经泸定到康定的“小路”,虽险但近。这样的道路骡马均不能过,由此便产生了背夫。

雅安各茶号发茶最繁忙的日子,出发的背夫队伍高达500人,每一位背夫背上是重约两三百斤的藏茶。背夫将藏茶条包层层摞好,用竹签串连固定,再以篾条编成背篓,套上双肩,在背行大背师(背夫的领头,又叫拐子师)一声吆喝下出发了。直到川藏公路建成通车,茶马古道的历史宣告结束,跋涉在古道上的背夫相继结束了这一场漫长的旅程。

人们要背着大量的茶叶翻山越岭,然而干茶叶很轻,体积却很大,一个人背不了太多。南路边茶的压紧工艺则将这些茶叶压成方形的、饼形的、柱形的等等,它们被统称为紧压茶。紧压茶用竹条包装再用竹签串联,由此也催生出另一个产业——竹编。

尽管无法考证竹编工艺与制茶工艺是在哪一天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但由竹篾条编织的一个个茶兜子装着雅安茶,走进了藏族同胞的生活。

当茶叶运送到康定,人力继续背运变得艰难,改为马牛驮运。此时经历一路颠簸的竹篾条已经磨损,因此在康定再次启程前就要重新用牛皮包裹。这样,在康定就诞生了一种专门用牛皮包装茶叶的缝茶业,并应运而生了其他配套行业,如皮塘(牛皮浸泡)、专割牛皮的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的康定是闻名于世的藏汉贸易中心。在那时,锅庄在康定茶马贸易中扮演了最为直接与活跃的角色,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锅庄既是过往茶商和驮队食宿之地,又是贸易的中介者;康定茶马贸易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与锅庄的信誉和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到康定贸易的商人都与各家锅庄有着稳定的业务关系,商人在康定经商时期,其食宿均由锅庄主人负责供给,不计费用,主客犹如一家,关系十分亲密。

一杯好茶唱团结

在藏族同胞口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不难看出,南路边茶在藏族群众心中的地位。

人们饮用南路边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清饮,直接品尝茶叶本身的醇和悠长;另一种则是做成酥油茶饮用。

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藏族同胞们的饮食结构中缺少蔬菜、水果等促进消化代谢的成分,而茶中含有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素、维生素等,与他们的饮食习惯形成了互补。

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中的科学原理体现在红锅杀青,从而使茶叶叶片的腹、背表皮扁平细胞裂解,通过蒸、揉、发酵等技艺使叶肉内的500多种有机化合物充分裂解。其生产工序多达32道,系目前茶品中生产加工工艺、工序最为复杂、最为讲究、最为考究的深度自然全发酵茶产品。

(下转2版)

茶马古道上的背夫

茶马古道上的背夫

媒体参观雅安茶厂了解南路边茶历史

媒体参观雅安茶厂了解南路边茶历史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850221057608581120, IR_CONTENT= 日前,2024年“非遗四川·百城百艺”项目名单揭晓,30项四川非遗品牌入选,我市的雨城·南路边茶上榜。 俗谚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饮品之一。 素来盛产茶叶的雅安,是川藏茶马古道的起始地,也是最早向西藏输入茶叶的原产地。雅安出产的黑茶,也被称为南路边茶。 2008年,黑茶制作技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雅安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南路边茶逐渐成为雅安人文的一部分,影响深远。 一条古道生百业 边茶,并不是一种茶品的名称,而是指销往边疆地区的茶叶。雅安地处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自然成为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交通要冲。雅安出产的茶叶,主要供应给生活在川西地区和西藏的人们,因此被称为“南路边茶”。 四川的边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当时的朝廷推行“茶马法”,便以边茶为商品,与周边少数民族开展茶马贸易。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为了进一步细化对边茶贸易的管理,规定雅安、天全、荥经等地所产边茶专销康藏,称“南路边茶”。 在茶叶的贸易中,一项项与之相关的产业相继诞生。 “依附茶马古道产生的最庞大的行业之一,应该就是茶马古道上的背夫。”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原秘书长陈书谦说。 古时用人力把黑茶从雅安运到康定。向西经天全翻越二郎山,经泸定到康定的“小路”,虽险但近。这样的道路骡马均不能过,由此便产生了背夫。 雅安各茶号发茶最繁忙的日子,出发的背夫队伍高达500人,每一位背夫背上是重约两三百斤的藏茶。背夫将藏茶条包层层摞好,用竹签串连固定,再以篾条编成背篓,套上双肩,在背行大背师(背夫的领头,又叫拐子师)一声吆喝下出发了。直到川藏公路建成通车,茶马古道的历史宣告结束,跋涉在古道上的背夫相继结束了这一场漫长的旅程。 人们要背着大量的茶叶翻山越岭,然而干茶叶很轻,体积却很大,一个人背不了太多。南路边茶的压紧工艺则将这些茶叶压成方形的、饼形的、柱形的等等,它们被统称为紧压茶。紧压茶用竹条包装再用竹签串联,由此也催生出另一个产业——竹编。 尽管无法考证竹编工艺与制茶工艺是在哪一天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但由竹篾条编织的一个个茶兜子装着雅安茶,走进了藏族同胞的生活。 当茶叶运送到康定,人力继续背运变得艰难,改为马牛驮运。此时经历一路颠簸的竹篾条已经磨损,因此在康定再次启程前就要重新用牛皮包裹。这样,在康定就诞生了一种专门用牛皮包装茶叶的缝茶业,并应运而生了其他配套行业,如皮塘(牛皮浸泡)、专割牛皮的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的康定是闻名于世的藏汉贸易中心。在那时,锅庄在康定茶马贸易中扮演了最为直接与活跃的角色,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锅庄既是过往茶商和驮队食宿之地,又是贸易的中介者;康定茶马贸易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与锅庄的信誉和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到康定贸易的商人都与各家锅庄有着稳定的业务关系,商人在康定经商时期,其食宿均由锅庄主人负责供给,不计费用,主客犹如一家,关系十分亲密。 一杯好茶唱团结 在藏族同胞口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不难看出,南路边茶在藏族群众心中的地位。 人们饮用南路边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清饮,直接品尝茶叶本身的醇和悠长;另一种则是做成酥油茶饮用。 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藏族同胞们的饮食结构中缺少蔬菜、水果等促进消化代谢的成分,而茶中含有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素、维生素等,与他们的饮食习惯形成了互补。 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中的科学原理体现在红锅杀青,从而使茶叶叶片的腹、背表皮扁平细胞裂解,通过蒸、揉、发酵等技艺使叶肉内的500多种有机化合物充分裂解。其生产工序多达32道,系目前茶品中生产加工工艺、工序最为复杂、最为讲究、最为考究的深度自然全发酵茶产品。 (下转2版),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41027001.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2/M00/01/73/wKhurGcdKzeANiTiAArHaFyMOiU511.png, ZB_AREA_LIST=, FB=

, TS=茶马古道雕塑&&茶马古道上的背夫&&媒体参观雅安茶厂了解南路边茶历史},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2, CODE=200, CURBM=001, YEAR=2024, PAPERDATE=2024/10/27, DAY=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