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2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一笔一刀刻砚 一研一磨琢人

——访宝兴县穆坪砚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李大刚

钟形砚

钟形砚

砚台与笔、墨、纸合称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书法的必备用具。在宝兴县穆坪贡砚非遗工坊,有这样一位非遗传承人,他用巧夺天工的手艺,在贡砚之上精雕细琢,展示传统文化的古韵之美,传续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他就是宝兴县穆坪砚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李大刚。

千里之外

宝兴女婿结缘穆坪砚

初见李大刚,其纯正的四川口音很难让人相信,他竟然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东北人。

谈起自己为何来到宝兴,如何与穆坪砚结缘的故事,这位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四川技能大师、宝兴县穆坪砚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2001年,我跟随家人来到雅安,这里惬意的生活和舒适的气候条件,令我十分喜欢,于是就留在了妻子的家乡宝兴县,一待就是二十多年。”回忆往事,李大刚神情动容。

从小喜欢绘画的李大刚,一直对雕塑情有独钟,2007年他开始跟着当地师傅学习石雕雕刻技艺。

“在学习雕刻过程中,看到师傅们用外郎石雕出的砚台特别漂亮,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外郎石。”谈到穆坪砚背后的故事,李大刚继续说道,“这一方小小的砚台看着平平无奇,其实早在清朝道光年间,穆坪砚就曾作为贡品被运送到京城,道光皇帝使用后爱不释手,连连称赞,是名副其实的‘贡砚’。”

据李大刚介绍,来自宝兴县蜂桶寨乡外郎坪的外郎石,色泽鲜明,纹理细腻,具有耐雕性,研磨出的墨色油光丰富、富有层次感,保存时间久,自古就被看作是制作砚台的上好原料,所以穆坪砚也称外郎砚。从那时起他就对制砚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学习雕刻砚台。

因外郎石采集点不同,每一方砚台都有独特的造型和色彩,制作穆坪砚一般为“随石取样”,工匠们根据石材原样确定制砚规格,根据石材形态创作雕刻造型。

“这是一件钟形砚,外表看起来很像一个编钟,取意‘终身受益’。这块石头花色比较厚重,看起来很有气势,所以我在砚的两面设计出麒麟的造型,麒麟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代表了吉祥,有着美好的寓意。”李大刚介绍,这一款钟形砚耗时十几天才完成。

在李大刚的工作室里,摆放着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样的穆坪砚。不仅有气势磅礴的大砚台,还有结合大熊猫文化制作的猫掌砚台,小巧精致,方便携带。

心中热爱

肩负责任申报非遗

“这个砚石需要先抛光,然后再进行造型上的精雕。”只见李大刚戴上眼镜,坐在操作台前,手持刻刀,开始对新作品进行雕刻。一锤一凿铿锵有力,一笔一刀刻出山水风光。

李大刚介绍,制作一件成品穆坪砚,需要经过选料、画堂、制坯、设计、粗雕、精雕、打磨抛光、刻铭、制款,每一步骤缺一不可,哪怕是一件简单小巧的砚台,也需要花时间去构思造型。

在制作过程中,李大刚意识到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见识,才能让雕刻技艺有进一步提升。2019年,他加入了四川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与更多专家进行交流,宣传推广穆坪砚。

“砚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下心来制作,有时候一坐就是一整天,经常回到家直接累倒在沙发上不想起来。”说起制砚的艰辛,李大刚伸出自己的双手,由于常年握刀刻砚,他的双手布满了又厚又硬的老茧。

李大刚说,能坚持下来,全靠一个秘诀——热爱。因为热爱,才支撑起他用无数个日夜潜心研究穆坪砚雕刻技艺,因为热爱,让他开始思考这项技艺的发展方向。“宝兴县做穆坪砚雕刻的都是几十年的老师傅,如果没有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这门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很有可能就会失传。”李大刚决定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因此萌生了申报非遗的想法。

“心有所想,老天会给你机会。”2022年,李大刚向宝兴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咨询了申报事宜,他开始收集完善穆坪砚相关资料,编写发展规划,从领导调研、现场勘查,到专家评审,过五关斩六将,几经努力,让穆坪砚制作技艺成为县级非遗项目。2023年,李大刚被评为宝兴县穆坪砚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穆坪砚制作技艺县级非遗项目申报成功后,李大刚趁热打铁,又申请了市级非遗项目。今年8月27日,《第六批雅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穆坪砚制作技艺成功入选。

目前,李大刚正在进行穆坪砚制作技艺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李大刚却一直在坚持,问他原因,他只是笑笑说,“因为热爱啊,我还会继续往上申报。”

不畏艰难

传承技艺任重道远

人生如砚,如琢如磨。枯燥单调的砚台雕刻工作,让不少年轻人避而远之,这也是穆坪砚制作技艺传承的一大难题。“看似是人在雕刻石头,其实也是石头在磨人。”李大刚感慨道。

在李大刚开设的穆坪贡砚非遗工坊,招收了6名徒弟系统学习穆坪砚雕刻技艺。其中有一位年轻的“00后”徒弟,虽然年纪小,却是学习时间最长的一位。

“我跟着师父学习了五年多,非常有幸遇到一位好师父,在技术上只要遇到不懂的我就会向他请教。”今年21岁的舒红钞,如今已经能凭借这门手艺挣钱养家。“从师父身上不仅学到了砚台雕刻的技艺,更从他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对这项非遗技艺的热爱当中获益良多。正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师徒传承,才能让这项非遗技艺走得更远。”

不仅如此,近年来,李大刚的工作室还与院校、协会建立产学研体验机制,吸引更多年轻人对穆坪砚产生兴趣,并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去。

为了让穆坪砚不断与时俱进,李大刚针对砚台原料进行归纳整理,通过精密的科学仪器,对原料的物理特性进行科学系统检测,将石材进行等级区分,以求达到最佳雕刻效果,满足新时代人们对砚台品质的需求。

“每一种花色的原料我们都进行了检测,最好的用作砚台,剩下的可用作其他种类的文房用品。文房用品远不止笔墨纸砚,总共有40多种,可用途径有很多。”李大刚介绍,现在他正在做一套“文房雅器”资料收集,并且开始筹备整理砚台相关内容的课件,希望通过与各大院校、社会团体深度合作,采用产学研的文旅发展方式,向外界推广穆坪砚,兴旺这一项宝贵的非遗技艺。

非遗传承任重而道远,李大刚说:“作为穆坪砚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我将肩负起这项历史责任,尽己所能让穆坪砚走出宝兴,助力乡村振兴。” 市融媒体中心 徐怡

李大刚正在雕刻砚台

李大刚正在雕刻砚台

形似熊猫掌的砚台

形似熊猫掌的砚台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10, PREBM=001, NUM=1, GUID=1850221057435828224, BMS=[001, 002, 003, 004], DETAIL={BC=002,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4/10/27/002/1850221057435828224.html, DOCPUBTIME=2024-10-27 01:00:07, DOCAUTHOR=, CLEAR_CONTENT= 砚台与笔、墨、纸合称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书法的必备用具。在宝兴县穆坪贡砚非遗工坊,有这样一位非遗传承人,他用巧夺天工的手艺,在贡砚之上精雕细琢,展示传统文化的古韵之美,传续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他就是宝兴县穆坪砚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李大刚。 千里之外 宝兴女婿结缘穆坪砚 初见李大刚,其纯正的四川口音很难让人相信,他竟然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东北人。 谈起自己为何来到宝兴,如何与穆坪砚结缘的故事,这位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四川技能大师、宝兴县穆坪砚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2001年,我跟随家人来到雅安,这里惬意的生活和舒适的气候条件,令我十分喜欢,于是就留在了妻子的家乡宝兴县,一待就是二十多年。”回忆往事,李大刚神情动容。 从小喜欢绘画的李大刚,一直对雕塑情有独钟,2007年他开始跟着当地师傅学习石雕雕刻技艺。 “在学习雕刻过程中,看到师傅们用外郎石雕出的砚台特别漂亮,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外郎石。”谈到穆坪砚背后的故事,李大刚继续说道,“这一方小小的砚台看着平平无奇,其实早在清朝道光年间,穆坪砚就曾作为贡品被运送到京城,道光皇帝使用后爱不释手,连连称赞,是名副其实的‘贡砚’。” 据李大刚介绍,来自宝兴县蜂桶寨乡外郎坪的外郎石,色泽鲜明,纹理细腻,具有耐雕性,研磨出的墨色油光丰富、富有层次感,保存时间久,自古就被看作是制作砚台的上好原料,所以穆坪砚也称外郎砚。从那时起他就对制砚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学习雕刻砚台。 因外郎石采集点不同,每一方砚台都有独特的造型和色彩,制作穆坪砚一般为“随石取样”,工匠们根据石材原样确定制砚规格,根据石材形态创作雕刻造型。 “这是一件钟形砚,外表看起来很像一个编钟,取意‘终身受益’。这块石头花色比较厚重,看起来很有气势,所以我在砚的两面设计出麒麟的造型,麒麟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代表了吉祥,有着美好的寓意。”李大刚介绍,这一款钟形砚耗时十几天才完成。 在李大刚的工作室里,摆放着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样的穆坪砚。不仅有气势磅礴的大砚台,还有结合大熊猫文化制作的猫掌砚台,小巧精致,方便携带。 心中热爱 肩负责任申报非遗 “这个砚石需要先抛光,然后再进行造型上的精雕。”只见李大刚戴上眼镜,坐在操作台前,手持刻刀,开始对新作品进行雕刻。一锤一凿铿锵有力,一笔一刀刻出山水风光。 李大刚介绍,制作一件成品穆坪砚,需要经过选料、画堂、制坯、设计、粗雕、精雕、打磨抛光、刻铭、制款,每一步骤缺一不可,哪怕是一件简单小巧的砚台,也需要花时间去构思造型。 在制作过程中,李大刚意识到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见识,才能让雕刻技艺有进一步提升。2019年,他加入了四川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与更多专家进行交流,宣传推广穆坪砚。 “砚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下心来制作,有时候一坐就是一整天,经常回到家直接累倒在沙发上不想起来。”说起制砚的艰辛,李大刚伸出自己的双手,由于常年握刀刻砚,他的双手布满了又厚又硬的老茧。 李大刚说,能坚持下来,全靠一个秘诀——热爱。因为热爱,才支撑起他用无数个日夜潜心研究穆坪砚雕刻技艺,因为热爱,让他开始思考这项技艺的发展方向。“宝兴县做穆坪砚雕刻的都是几十年的老师傅,如果没有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这门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很有可能就会失传。”李大刚决定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因此萌生了申报非遗的想法。 “心有所想,老天会给你机会。”2022年,李大刚向宝兴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咨询了申报事宜,他开始收集完善穆坪砚相关资料,编写发展规划,从领导调研、现场勘查,到专家评审,过五关斩六将,几经努力,让穆坪砚制作技艺成为县级非遗项目。2023年,李大刚被评为宝兴县穆坪砚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穆坪砚制作技艺县级非遗项目申报成功后,李大刚趁热打铁,又申请了市级非遗项目。今年8月27日,《第六批雅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穆坪砚制作技艺成功入选。 目前,李大刚正在进行穆坪砚制作技艺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李大刚却一直在坚持,问他原因,他只是笑笑说,“因为热爱啊,我还会继续往上申报。” 不畏艰难 传承技艺任重道远 人生如砚,如琢如磨。枯燥单调的砚台雕刻工作,让不少年轻人避而远之,这也是穆坪砚制作技艺传承的一大难题。“看似是人在雕刻石头,其实也是石头在磨人。”李大刚感慨道。 在李大刚开设的穆坪贡砚非遗工坊,招收了6名徒弟系统学习穆坪砚雕刻技艺。其中有一位年轻的“00后”徒弟,虽然年纪小,却是学习时间最长的一位。 “我跟着师父学习了五年多,非常有幸遇到一位好师父,在技术上只要遇到不懂的我就会向他请教。”今年21岁的舒红钞,如今已经能凭借这门手艺挣钱养家。“从师父身上不仅学到了砚台雕刻的技艺,更从他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对这项非遗技艺的热爱当中获益良多。正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师徒传承,才能让这项非遗技艺走得更远。” 不仅如此,近年来,李大刚的工作室还与院校、协会建立产学研体验机制,吸引更多年轻人对穆坪砚产生兴趣,并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去。 为了让穆坪砚不断与时俱进,李大刚针对砚台原料进行归纳整理,通过精密的科学仪器,对原料的物理特性进行科学系统检测,将石材进行等级区分,以求达到最佳雕刻效果,满足新时代人们对砚台品质的需求。 “每一种花色的原料我们都进行了检测,最好的用作砚台,剩下的可用作其他种类的文房用品。文房用品远不止笔墨纸砚,总共有40多种,可用途径有很多。”李大刚介绍,现在他正在做一套“文房雅器”资料收集,并且开始筹备整理砚台相关内容的课件,希望通过与各大院校、社会团体深度合作,采用产学研的文旅发展方式,向外界推广穆坪砚,兴旺这一项宝贵的非遗技艺。 非遗传承任重而道远,李大刚说:“作为穆坪砚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我将肩负起这项历史责任,尽己所能让穆坪砚走出宝兴,助力乡村振兴。” 市融媒体中心 徐怡, BM=002版, type=0, ZB_DROP=0, TXS=2581, NODEID=null, DOCTITLE=一笔一刀刻砚 一研一磨琢人,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钟形砚

钟形砚

砚台与笔、墨、纸合称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书法的必备用具。在宝兴县穆坪贡砚非遗工坊,有这样一位非遗传承人,他用巧夺天工的手艺,在贡砚之上精雕细琢,展示传统文化的古韵之美,传续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他就是宝兴县穆坪砚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李大刚。

千里之外

宝兴女婿结缘穆坪砚

初见李大刚,其纯正的四川口音很难让人相信,他竟然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东北人。

谈起自己为何来到宝兴,如何与穆坪砚结缘的故事,这位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四川技能大师、宝兴县穆坪砚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2001年,我跟随家人来到雅安,这里惬意的生活和舒适的气候条件,令我十分喜欢,于是就留在了妻子的家乡宝兴县,一待就是二十多年。”回忆往事,李大刚神情动容。

从小喜欢绘画的李大刚,一直对雕塑情有独钟,2007年他开始跟着当地师傅学习石雕雕刻技艺。

“在学习雕刻过程中,看到师傅们用外郎石雕出的砚台特别漂亮,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外郎石。”谈到穆坪砚背后的故事,李大刚继续说道,“这一方小小的砚台看着平平无奇,其实早在清朝道光年间,穆坪砚就曾作为贡品被运送到京城,道光皇帝使用后爱不释手,连连称赞,是名副其实的‘贡砚’。”

据李大刚介绍,来自宝兴县蜂桶寨乡外郎坪的外郎石,色泽鲜明,纹理细腻,具有耐雕性,研磨出的墨色油光丰富、富有层次感,保存时间久,自古就被看作是制作砚台的上好原料,所以穆坪砚也称外郎砚。从那时起他就对制砚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学习雕刻砚台。

因外郎石采集点不同,每一方砚台都有独特的造型和色彩,制作穆坪砚一般为“随石取样”,工匠们根据石材原样确定制砚规格,根据石材形态创作雕刻造型。

“这是一件钟形砚,外表看起来很像一个编钟,取意‘终身受益’。这块石头花色比较厚重,看起来很有气势,所以我在砚的两面设计出麒麟的造型,麒麟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代表了吉祥,有着美好的寓意。”李大刚介绍,这一款钟形砚耗时十几天才完成。

在李大刚的工作室里,摆放着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样的穆坪砚。不仅有气势磅礴的大砚台,还有结合大熊猫文化制作的猫掌砚台,小巧精致,方便携带。

心中热爱

肩负责任申报非遗

“这个砚石需要先抛光,然后再进行造型上的精雕。”只见李大刚戴上眼镜,坐在操作台前,手持刻刀,开始对新作品进行雕刻。一锤一凿铿锵有力,一笔一刀刻出山水风光。

李大刚介绍,制作一件成品穆坪砚,需要经过选料、画堂、制坯、设计、粗雕、精雕、打磨抛光、刻铭、制款,每一步骤缺一不可,哪怕是一件简单小巧的砚台,也需要花时间去构思造型。

在制作过程中,李大刚意识到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见识,才能让雕刻技艺有进一步提升。2019年,他加入了四川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与更多专家进行交流,宣传推广穆坪砚。

“砚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下心来制作,有时候一坐就是一整天,经常回到家直接累倒在沙发上不想起来。”说起制砚的艰辛,李大刚伸出自己的双手,由于常年握刀刻砚,他的双手布满了又厚又硬的老茧。

李大刚说,能坚持下来,全靠一个秘诀——热爱。因为热爱,才支撑起他用无数个日夜潜心研究穆坪砚雕刻技艺,因为热爱,让他开始思考这项技艺的发展方向。“宝兴县做穆坪砚雕刻的都是几十年的老师傅,如果没有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这门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很有可能就会失传。”李大刚决定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因此萌生了申报非遗的想法。

“心有所想,老天会给你机会。”2022年,李大刚向宝兴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咨询了申报事宜,他开始收集完善穆坪砚相关资料,编写发展规划,从领导调研、现场勘查,到专家评审,过五关斩六将,几经努力,让穆坪砚制作技艺成为县级非遗项目。2023年,李大刚被评为宝兴县穆坪砚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穆坪砚制作技艺县级非遗项目申报成功后,李大刚趁热打铁,又申请了市级非遗项目。今年8月27日,《第六批雅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穆坪砚制作技艺成功入选。

目前,李大刚正在进行穆坪砚制作技艺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李大刚却一直在坚持,问他原因,他只是笑笑说,“因为热爱啊,我还会继续往上申报。”

不畏艰难

传承技艺任重道远

人生如砚,如琢如磨。枯燥单调的砚台雕刻工作,让不少年轻人避而远之,这也是穆坪砚制作技艺传承的一大难题。“看似是人在雕刻石头,其实也是石头在磨人。”李大刚感慨道。

在李大刚开设的穆坪贡砚非遗工坊,招收了6名徒弟系统学习穆坪砚雕刻技艺。其中有一位年轻的“00后”徒弟,虽然年纪小,却是学习时间最长的一位。

“我跟着师父学习了五年多,非常有幸遇到一位好师父,在技术上只要遇到不懂的我就会向他请教。”今年21岁的舒红钞,如今已经能凭借这门手艺挣钱养家。“从师父身上不仅学到了砚台雕刻的技艺,更从他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对这项非遗技艺的热爱当中获益良多。正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师徒传承,才能让这项非遗技艺走得更远。”

不仅如此,近年来,李大刚的工作室还与院校、协会建立产学研体验机制,吸引更多年轻人对穆坪砚产生兴趣,并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去。

为了让穆坪砚不断与时俱进,李大刚针对砚台原料进行归纳整理,通过精密的科学仪器,对原料的物理特性进行科学系统检测,将石材进行等级区分,以求达到最佳雕刻效果,满足新时代人们对砚台品质的需求。

“每一种花色的原料我们都进行了检测,最好的用作砚台,剩下的可用作其他种类的文房用品。文房用品远不止笔墨纸砚,总共有40多种,可用途径有很多。”李大刚介绍,现在他正在做一套“文房雅器”资料收集,并且开始筹备整理砚台相关内容的课件,希望通过与各大院校、社会团体深度合作,采用产学研的文旅发展方式,向外界推广穆坪砚,兴旺这一项宝贵的非遗技艺。

非遗传承任重而道远,李大刚说:“作为穆坪砚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我将肩负起这项历史责任,尽己所能让穆坪砚走出宝兴,助力乡村振兴。” 市融媒体中心 徐怡

李大刚正在雕刻砚台

李大刚正在雕刻砚台

形似熊猫掌的砚台

形似熊猫掌的砚台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850221057435828224, IR_CONTENT= 砚台与笔、墨、纸合称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书法的必备用具。在宝兴县穆坪贡砚非遗工坊,有这样一位非遗传承人,他用巧夺天工的手艺,在贡砚之上精雕细琢,展示传统文化的古韵之美,传续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他就是宝兴县穆坪砚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李大刚。 千里之外 宝兴女婿结缘穆坪砚 初见李大刚,其纯正的四川口音很难让人相信,他竟然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东北人。 谈起自己为何来到宝兴,如何与穆坪砚结缘的故事,这位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四川技能大师、宝兴县穆坪砚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2001年,我跟随家人来到雅安,这里惬意的生活和舒适的气候条件,令我十分喜欢,于是就留在了妻子的家乡宝兴县,一待就是二十多年。”回忆往事,李大刚神情动容。 从小喜欢绘画的李大刚,一直对雕塑情有独钟,2007年他开始跟着当地师傅学习石雕雕刻技艺。 “在学习雕刻过程中,看到师傅们用外郎石雕出的砚台特别漂亮,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外郎石。”谈到穆坪砚背后的故事,李大刚继续说道,“这一方小小的砚台看着平平无奇,其实早在清朝道光年间,穆坪砚就曾作为贡品被运送到京城,道光皇帝使用后爱不释手,连连称赞,是名副其实的‘贡砚’。” 据李大刚介绍,来自宝兴县蜂桶寨乡外郎坪的外郎石,色泽鲜明,纹理细腻,具有耐雕性,研磨出的墨色油光丰富、富有层次感,保存时间久,自古就被看作是制作砚台的上好原料,所以穆坪砚也称外郎砚。从那时起他就对制砚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学习雕刻砚台。 因外郎石采集点不同,每一方砚台都有独特的造型和色彩,制作穆坪砚一般为“随石取样”,工匠们根据石材原样确定制砚规格,根据石材形态创作雕刻造型。 “这是一件钟形砚,外表看起来很像一个编钟,取意‘终身受益’。这块石头花色比较厚重,看起来很有气势,所以我在砚的两面设计出麒麟的造型,麒麟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代表了吉祥,有着美好的寓意。”李大刚介绍,这一款钟形砚耗时十几天才完成。 在李大刚的工作室里,摆放着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样的穆坪砚。不仅有气势磅礴的大砚台,还有结合大熊猫文化制作的猫掌砚台,小巧精致,方便携带。 心中热爱 肩负责任申报非遗 “这个砚石需要先抛光,然后再进行造型上的精雕。”只见李大刚戴上眼镜,坐在操作台前,手持刻刀,开始对新作品进行雕刻。一锤一凿铿锵有力,一笔一刀刻出山水风光。 李大刚介绍,制作一件成品穆坪砚,需要经过选料、画堂、制坯、设计、粗雕、精雕、打磨抛光、刻铭、制款,每一步骤缺一不可,哪怕是一件简单小巧的砚台,也需要花时间去构思造型。 在制作过程中,李大刚意识到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见识,才能让雕刻技艺有进一步提升。2019年,他加入了四川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与更多专家进行交流,宣传推广穆坪砚。 “砚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下心来制作,有时候一坐就是一整天,经常回到家直接累倒在沙发上不想起来。”说起制砚的艰辛,李大刚伸出自己的双手,由于常年握刀刻砚,他的双手布满了又厚又硬的老茧。 李大刚说,能坚持下来,全靠一个秘诀——热爱。因为热爱,才支撑起他用无数个日夜潜心研究穆坪砚雕刻技艺,因为热爱,让他开始思考这项技艺的发展方向。“宝兴县做穆坪砚雕刻的都是几十年的老师傅,如果没有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这门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很有可能就会失传。”李大刚决定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因此萌生了申报非遗的想法。 “心有所想,老天会给你机会。”2022年,李大刚向宝兴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咨询了申报事宜,他开始收集完善穆坪砚相关资料,编写发展规划,从领导调研、现场勘查,到专家评审,过五关斩六将,几经努力,让穆坪砚制作技艺成为县级非遗项目。2023年,李大刚被评为宝兴县穆坪砚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穆坪砚制作技艺县级非遗项目申报成功后,李大刚趁热打铁,又申请了市级非遗项目。今年8月27日,《第六批雅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穆坪砚制作技艺成功入选。 目前,李大刚正在进行穆坪砚制作技艺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李大刚却一直在坚持,问他原因,他只是笑笑说,“因为热爱啊,我还会继续往上申报。” 不畏艰难 传承技艺任重道远 人生如砚,如琢如磨。枯燥单调的砚台雕刻工作,让不少年轻人避而远之,这也是穆坪砚制作技艺传承的一大难题。“看似是人在雕刻石头,其实也是石头在磨人。”李大刚感慨道。 在李大刚开设的穆坪贡砚非遗工坊,招收了6名徒弟系统学习穆坪砚雕刻技艺。其中有一位年轻的“00后”徒弟,虽然年纪小,却是学习时间最长的一位。 “我跟着师父学习了五年多,非常有幸遇到一位好师父,在技术上只要遇到不懂的我就会向他请教。”今年21岁的舒红钞,如今已经能凭借这门手艺挣钱养家。“从师父身上不仅学到了砚台雕刻的技艺,更从他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对这项非遗技艺的热爱当中获益良多。正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师徒传承,才能让这项非遗技艺走得更远。” 不仅如此,近年来,李大刚的工作室还与院校、协会建立产学研体验机制,吸引更多年轻人对穆坪砚产生兴趣,并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去。 为了让穆坪砚不断与时俱进,李大刚针对砚台原料进行归纳整理,通过精密的科学仪器,对原料的物理特性进行科学系统检测,将石材进行等级区分,以求达到最佳雕刻效果,满足新时代人们对砚台品质的需求。 “每一种花色的原料我们都进行了检测,最好的用作砚台,剩下的可用作其他种类的文房用品。文房用品远不止笔墨纸砚,总共有40多种,可用途径有很多。”李大刚介绍,现在他正在做一套“文房雅器”资料收集,并且开始筹备整理砚台相关内容的课件,希望通过与各大院校、社会团体深度合作,采用产学研的文旅发展方式,向外界推广穆坪砚,兴旺这一项宝贵的非遗技艺。 非遗传承任重而道远,李大刚说:“作为穆坪砚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我将肩负起这项历史责任,尽己所能让穆坪砚走出宝兴,助力乡村振兴。” 市融媒体中心 徐怡,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41027002.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2/M00/01/73/wKhurGcdK0CACX4rAAtHWVROyuA963.png, ZB_AREA_LIST=, FB=

——访宝兴县穆坪砚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李大刚

, TS=钟形砚&&李大刚正在雕刻砚台&&形似熊猫掌的砚台},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3, CODE=200, CURBM=002, YEAR=2024, PAPERDATE=2024/10/27, DAY=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