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4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

□ 谷业凯

在水空之间敏捷穿梭,可为海洋监测、资源勘探、海上搜救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前不久,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上,上海交通大学的“哪吒——全球首个‘海空一体’跨域航行器平台”项目夺冠。青年学子的创新成果,成为我国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的生动缩影。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不久前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全球创新力排名较去年上升1位至第十一位,是排名前30的经济体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也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我国在知识与技术产出、基础设施和商业成熟度方面的排名靠前,折射出我国发展的“含新量”持续提升。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3万亿元,2023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万亿元,基础研究投入比重连续5年超过6%,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突破400万件……我国在基础前沿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实现“后发先至”,为建成科技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科技发展还处在将强未强、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当此之时,尤应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重要部署。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就要向改革要活力要动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也应当树立全局和系统思维,坚持从支持创新的各方面、全链条出发,一体谋划推进。比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就要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齐发力,凝聚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就要坚持“三位一体”,以教育之强成就人才之强、赋能科技之强;解决科研和经济“两张皮”的痼疾,也迫切需要贯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融共生的良好生态。

从整体上提升创新能力,还要一体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重视原始创新,掌握更多原创性、变革性、颠覆性技术,并非轻视集成创新、开放创新。相反,国家、企业的科技竞争,往往是技术体系、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的系统竞争。在推动重要前沿方向、基础领域实现科研突破的同时,也要加强系统能力和创新生态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系统性支撑。

万水千山,道不远人。今天的中国,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科技要素正在神州大地上涌动。新征程上,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我们必能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实现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

据11月5日人民日报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11, PREBM=003, NUM=3, GUID=1853844936162476038, BMS=[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DETAIL={BC=004,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4/11/06/004/1853844936162476038.html, DOCPUBTIME=2024-11-06 01:00:07, DOCAUTHOR=, CLEAR_CONTENT= 在水空之间敏捷穿梭,可为海洋监测、资源勘探、海上搜救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前不久,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上,上海交通大学的“哪吒——全球首个‘海空一体’跨域航行器平台”项目夺冠。青年学子的创新成果,成为我国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的生动缩影。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不久前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全球创新力排名较去年上升1位至第十一位,是排名前30的经济体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也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我国在知识与技术产出、基础设施和商业成熟度方面的排名靠前,折射出我国发展的“含新量”持续提升。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3万亿元,2023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万亿元,基础研究投入比重连续5年超过6%,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突破400万件……我国在基础前沿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实现“后发先至”,为建成科技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科技发展还处在将强未强、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当此之时,尤应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重要部署。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就要向改革要活力要动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也应当树立全局和系统思维,坚持从支持创新的各方面、全链条出发,一体谋划推进。比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就要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齐发力,凝聚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就要坚持“三位一体”,以教育之强成就人才之强、赋能科技之强;解决科研和经济“两张皮”的痼疾,也迫切需要贯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融共生的良好生态。 从整体上提升创新能力,还要一体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重视原始创新,掌握更多原创性、变革性、颠覆性技术,并非轻视集成创新、开放创新。相反,国家、企业的科技竞争,往往是技术体系、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的系统竞争。在推动重要前沿方向、基础领域实现科研突破的同时,也要加强系统能力和创新生态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系统性支撑。 万水千山,道不远人。今天的中国,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科技要素正在神州大地上涌动。新征程上,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我们必能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实现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 据11月5日人民日报, BM=004版, type=0, ZB_DROP=0, TXS=1316, NODEID=null, DOCTITLE=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在水空之间敏捷穿梭,可为海洋监测、资源勘探、海上搜救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前不久,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上,上海交通大学的“哪吒——全球首个‘海空一体’跨域航行器平台”项目夺冠。青年学子的创新成果,成为我国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的生动缩影。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不久前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全球创新力排名较去年上升1位至第十一位,是排名前30的经济体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也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我国在知识与技术产出、基础设施和商业成熟度方面的排名靠前,折射出我国发展的“含新量”持续提升。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3万亿元,2023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万亿元,基础研究投入比重连续5年超过6%,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突破400万件……我国在基础前沿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实现“后发先至”,为建成科技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科技发展还处在将强未强、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当此之时,尤应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重要部署。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就要向改革要活力要动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也应当树立全局和系统思维,坚持从支持创新的各方面、全链条出发,一体谋划推进。比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就要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齐发力,凝聚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就要坚持“三位一体”,以教育之强成就人才之强、赋能科技之强;解决科研和经济“两张皮”的痼疾,也迫切需要贯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融共生的良好生态。

从整体上提升创新能力,还要一体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重视原始创新,掌握更多原创性、变革性、颠覆性技术,并非轻视集成创新、开放创新。相反,国家、企业的科技竞争,往往是技术体系、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的系统竞争。在推动重要前沿方向、基础领域实现科研突破的同时,也要加强系统能力和创新生态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系统性支撑。

万水千山,道不远人。今天的中国,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科技要素正在神州大地上涌动。新征程上,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我们必能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实现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

据11月5日人民日报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853844936162476038, IR_CONTENT= 在水空之间敏捷穿梭,可为海洋监测、资源勘探、海上搜救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前不久,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上,上海交通大学的“哪吒——全球首个‘海空一体’跨域航行器平台”项目夺冠。青年学子的创新成果,成为我国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的生动缩影。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不久前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全球创新力排名较去年上升1位至第十一位,是排名前30的经济体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也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我国在知识与技术产出、基础设施和商业成熟度方面的排名靠前,折射出我国发展的“含新量”持续提升。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3万亿元,2023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万亿元,基础研究投入比重连续5年超过6%,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突破400万件……我国在基础前沿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实现“后发先至”,为建成科技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科技发展还处在将强未强、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当此之时,尤应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重要部署。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就要向改革要活力要动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也应当树立全局和系统思维,坚持从支持创新的各方面、全链条出发,一体谋划推进。比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就要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齐发力,凝聚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就要坚持“三位一体”,以教育之强成就人才之强、赋能科技之强;解决科研和经济“两张皮”的痼疾,也迫切需要贯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融共生的良好生态。 从整体上提升创新能力,还要一体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重视原始创新,掌握更多原创性、变革性、颠覆性技术,并非轻视集成创新、开放创新。相反,国家、企业的科技竞争,往往是技术体系、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的系统竞争。在推动重要前沿方向、基础领域实现科研突破的同时,也要加强系统能力和创新生态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系统性支撑。 万水千山,道不远人。今天的中国,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科技要素正在神州大地上涌动。新征程上,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我们必能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实现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 据11月5日人民日报,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41106004.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2/M00/01/78/wKhurGcqWlWAK410AAsReW4LquQ897.png, ZB_AREA_LIST=, FB=

□ 谷业凯

, TS=},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5, CODE=200, CURBM=004, YEAR=2024, PAPERDATE=2024/11/06, DAY=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