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杰
至丧家,见那位同事披麻戴孝、声音嘶哑,不知到底是由于悲痛还是劳累,人显得格外憔悴。再联想起以往在农村接触过的那些老人的葬礼,有些困惑,在花甲、耳顺之年,自己的父、母亲高龄寿终,作为至亲的子女,已经被俗世磨得锃亮且疏离的他们,还会产生痛苦的情绪吗?
当然,我明白亲人亡故的悲伤总是迟来的,只会在之后的某个瞬间或夜晚,在你抚摸着亡者的遗物,注视着亡者的遗像或怀想着亡者的遗言时突然涌来,铺天盖地,劈头盖脸。你会反复地问自己:“这世界这样辽远宽阔,宇宙这样浩渺虚无,我在这屋檐下,那个亲切的他(她)在哪里?”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剩下的只有稀薄的空气和失眠的长夜。而在忙碌混乱的葬礼上,内心更多的是茫然和空白。
整个葬礼是参照传统的四川农村的葬礼习俗安排的:设立灵堂,诵经超度,轮流守夜,出殡下葬,吃丧宴。丧宴上的餐食酒水是从简而置的,多由来帮衬葬礼的左右近邻捎带来,有的带一点菜和肉,有的带一些米和面。同桌的当地老人说,这习俗在当地由来已久,以前山区交通太差,家庭积蓄更是几乎没有,一时之间无法凑得置办酒席所需的各类物品,便形成了这种互相帮衬的习俗。
在微雨中,披麻戴孝的、跛脚的、驼背的、系围裙的、穿雨鞋的……左邻右舍,各色老少三五十人,在本没有路的荒地里排着长龙,一块两块地往坡地上递着红砖,场面谈不上什么悲伤。后面的来人也加入进来,吵吵闹闹,也谈不上什么悲伤,更多的是对亡者的尊敬和对死亡的敬畏。待到砖瓦全部经手递到墓地平台上后,他们便拍拍手上的泥土和砖渣,在路沿或者台阶上剐掉鞋底厚厚的泥,各自散去了。
或许,这便是活着的人的力量或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