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经鱼子酱产品吸引了众多记者的目光
(上接1版)
此外,杨存波还表示,明年该公司新建设的10000平方米厂房将投入使用,预计产能将翻倍,并新增约100个工作岗位。同时,该公司还注重创新驱动,不断提升竹笋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并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优化竹笋加工流程,拓宽生产品类,对产品进行深加工,进一步提升产品价值。
川藏物流园,现代服务业赋能高质量发展
采访团队来到天全县川藏物流园。
走进综合仓储区,一袋袋石墨化辅料拔地而起,堆积如山。综合仓储区属川藏物流园一期项目,该项目共分为四期,目前一期已建成投用,总面积为1.8万平方米。
综合仓储区主要是为企业提供场地租赁服务,目的是满足企业的商品储存、物流运输、成本控制等需求。
“目前,我们租赁了1万平方米仓储面积,用于储存制作新能源电池的材料辅料。”雅安金汇能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易国虎说。
随后,记者的目光又被一处宽敞的汽修厂所吸引,只见几十辆货车正列队等待维修。修理师傅们穿梭其间,或检查发动机舱内复杂的机械构造,或敲打着车身凹陷的部分……
“我们这个汽修厂占地4千平方米,一个月维修车辆数在200辆左右。当时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此地区位优势明显,这里是318国道必经之地。”欣春汽修厂负责人孙孝国说。
川藏物流产业园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毗邻川藏铁路天全站。园区于2019年7月开工建设,依托川藏铁路、雅叶高速、国道318线的交通区位优势,以川藏铁路建设为契机、雅安建设川藏经济协作试验区为条件、建设“川藏物流第一站、服务康藏第一园”为目标,目前一期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将于2025年完工。
发展冷水鱼养殖,打造全国最大鱼子酱生产加工基地
9时30分,第二采访组到达位于荥经县五宪镇阳春坝村的荥经冷水鱼(鱼子酱)现代农业园区。
园区内,139个标准化鲟鱼养殖池依次排开,水面波光粼粼,俄罗斯鲟、杂交鲟等不同品种的鲟鱼在池内摆尾游动,共享冬日暖阳。
鱼子酱被誉为“黑色黄金”,与鹅肝、松露并称世界三大珍馐。目前,全球60%的鱼子酱产自中国,四川是全国第二大鱼子酱产地,而四川最大的鱼子酱生产基地则位于雅安市,其中天全县和荥经县均有重要布局。
2021年,荥经县引进全球最大的鱼子酱生产商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荥经注册四川卡露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荥经冷水鱼(鱼子酱)现代农业园区,园区内设鲟鱼综合加工中心。今年9月24日,该鲟鱼综合加工中心正式投产,这也为“天府鱼子酱”产业集群建设写下浓重一笔。
全球最大的鱼子酱生产商为何选择荥经?“我们看中了这里的冷水和土地资源,当地政府为我们提供了政策扶持,尤其是新建引水工程解决了我们的养殖水源难题。”四川卡露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邵辉介绍,园区分两期建设,预计2025年12月全面建成投产后,每年可加工鱼子酱240余吨。届时,荥经县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鱼子酱生产加工基地,出产自荥经的鱼子酱也将在世界鱼子酱市场上占据相应份额。
在发挥鱼子酱产业助农增收方面,荥经县通过开展“共享鱼池”、鲟鱼养殖“订单回购”、引水工程管理、土地流转等方式壮大当地村集体经济,带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以‘订单回购’为例,一尾鲟鱼的养殖周期大约7年,公司按照协议价或市场价回购当地农户养殖3年左右的鱼苗,让企业和农户实现共赢。”邵辉说。
四川新闻网记者胡旭阳说,早就听闻雅安出产鱼子酱,这在四川乃至全国都属独一份,而这也离不开当地为企业提供的政策扶持和优质的营商环境,期待雅安鱼子酱更加“出圈”。
随着园区建设的不断完善,荥经县从鲟鱼良种繁育到鱼子酱、鲟鱼肉制品的加工出口,再到餐饮、旅游业拓展的鲟鱼全产业链的逐步形成,“农旅+鱼旅”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在做好鱼子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雅安建设“世界冷水鱼之都”贡献着荥经力量。
良好营商环境,吸引企业快速落地投产
走进荥经县中津科技有限公司中睿铜业项目厂房内,只见被压制成四方形的废光亮铜,犹如大型豆腐块整齐堆放在厂房一角。这些“废物”被放进熔化炉后,经过七八个小时加热融化,随后工人再加入去除杂质的辅料,将废光亮铜里的镍、铅等元素还原,便可得到纯铜水,最后通过连铸连扎生产线生产出8毫米低氧铜杆。
“我们的产品主要供应给电线电缆厂家,用于生产电线电缆。”四川中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翁泉说,低氧铜杆电阻率低,导电性能好,可以减少线损,提高电能利用率,同时还具有良好机械强度和耐疲劳性能,可以保证电线电缆在各种工况下稳定运行。
该项目于2023年3月开工建设,当年10月便建成投产,如此快的速度得益于荥经县良好的营商环境。翁泉说,该公司投资伊始,荥经县就安排“1对1”政务服务联络员,指导企业办理手续,各种证照也得以较快到位。
据了解,荥经县实行四心“荥”商服务和“三色”审批工作模式,健全“无差别”综合窗口运行和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工作机制,推动重大项目快审快批,深化“一人一企”“一人一项目”全脱产派驻的政务服务联络员制度,推动更多政务事项“就近办”,切实扩大“川渝通办”“一件事一次办”范围,使企业半年时间内就能快速落地建设并实现投产。
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完成投资约2.7亿元,主要完成包括SH150T固定式熔化炉、环保设施设备及8毫米低氧铜杆的连铸连扎生产线等一期建设内容,每月可生产两千至两千五百吨产品,销往河北、河南、江苏、重庆等地。
废光亮铜回收利用能减少对铜矿的消耗,做到资源的重复利用,对环境更加友好,且产品应用面大、市场广阔、不愁订单。该公司还打算建设二期厂房,待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26万吨低氧铜杆及多型号铜杆拉丝深加工,实现年产值169亿元,年税收22亿元,并带动周边上百人就业。
三天时间的实地采访,无论是繁忙的项目现场,还是充满生机的现代农业基地,都令四川经济日报记者程强感触颇深。程强表示,这些项目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更为四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本报记者 白雨锶 彭艳霞 汪小双
徐玉婷 杨宇龙
市融媒体中心 郭玲薇 彭思奇
罗天庆 李祖珂 齐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