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错金银卷云纹青铜带钩:
战国错金银卷云纹青铜带钩
带钩是什么?
古时,带钩主要用于固定腰带,类似于今天的皮带扣。它们通常由钩首、钩身和钩尾组成,通过固定在带身的一端,然后腰带合围于腰部,起到固定的作用。此外,还可以装在腰侧用以佩刀、佩剑、佩削、佩镜、佩印或佩其他装饰物品。
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就已经有玉制带钩的出现。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带钩以铜质为主,也可见金、银、铁、石、骨等材质,不同的材质、制作精细程度、造型纹饰以及大小都是判断带钩价值的标准,能显示出佩戴者身份地位的高下之别。
带钩源起于中国本土地区,以中原、关中地区,即黄河中游地区最为流行,大致在战国中期传至巴蜀地区。
1991年,宝兴汉塔山战国土坑积石墓出土了一件青铜质琵琶形的带钩,时代为战国,长23.5厘米,宽5厘米。带钩钩首水禽凸目短喙,钩颈窄而前屈,钩体前挺,钩尾椭圆,短柱钩钮呈T形靠近尾端。仔细观看钩尾面,可以看见钩尾面的金银错蟠螭纹、卷云纹等对称纹饰。
“错金银”的工艺加上“对称美”的纹饰,让这件宝兴县出土的青铜带钩显得精美而又大气,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
大约在春秋中期,青铜工艺方面出现了新技术,即错金银工艺。该工艺盛行于战国中晚期到西汉,最初主要用于铭文。战国时期,青铜器形制和纹饰比较单调,而金、银却具有美丽的光泽,及良好的延展性,因此被人们用来作为青铜器上的装饰物。
错金银的制作,需要先在青铜器表面预铸出设计好的纹饰,纹饰底面需制成高低不平的凹面,然后在凹陷处嵌入极薄的金银片或金银丝,用厝石打磨,使之与器物表面相平。然后再用木炭和清水打磨,使青铜器表面和金银的纹饰各显出不同的色泽,映衬出瑰丽的图案。错金银改变了以前铜器模铸纹的呆板和拘束,呈现出更加丰富、活泼的面貌。
带钩,作为东周秦汉时期服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腰带配件,不仅承载着实用功能,更是当时社会审美、工艺技术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设计与精湛的制作工艺,使之成为研究这一时期服饰文化、冶炼技术、礼仪制度及审美观念变迁的宝贵实物资料。 市融媒体中心 李祖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