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罗伟章散文集《风和微风》
□冯源
《风和微风》
一部以风作为比喻体的散文集,会给我们送达什么?是深沉厚重的思想蕴意,还是散文艺术的纯质美感?作家罗伟章的回答是:思想和灵魂的馨香。他的散文集《风和微风》,便是对这种思想蕴含的表达,或者是一种灵魂诉说。
在一部散文集里,应怎样表达思想,又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这与作者对题材的选择紧密相关,也与其运用的表达方式存在一定关联。
从这部散文集题材选择的角度看,既有对大自然的深沉观照,又有对现实存在的强烈关切;既有对岁月往事的潜心钩沉,又有新近事实的大量采摘;既有对文坛名家的无限景仰,又有对凡俗生命的殷殷祝福;既有对自我内心的深入透析,又有对他者生活的深层注视;既有对异地风物的独特感知,也有对文学创作的深刻领悟,传递出对写作题材丰富而多元的选择。
从艺术表达的角度看,它主要侧重于以写实主义为主,同时兼有些许浪漫主义的意味,体现出两者的融合与统一。
因而,无论是对题材的选择,还是对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进行审视,这部散文集皆为上乘之作。
将《新都清流》这篇散文置于本书的首要地位,不难看出作家对它的格外重视。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城,新都何以具有清流一样的品格?在作者看来,这是由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潜藏的文化底蕴所决定的。在上述基点上,作者深刻指出:新都人在全力整合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建设中,充分利用本土的文化资源,从而使文化成为一泓精神清流。这既是对本文主旨的揭示,同时也是对作者思想的表达。
散文《身边的河流》,主要是从民间性、社会性相与融合的视角出发,展开对一条河流当代变迁的审视,表达作者对一座城市发展之路的深度关切。
呈现在作者眼前的这条河流,在古籍里称其为磨底河,在民间则多叫它摸底河。摸底河发源于成都市郫都区境内,经土桥镇进入成都市区,在百花潭附近与清河水合成一脉,最终汇入锦江。其途经的区域,有规模壮观的古庙宇建筑群,有以三国名将黄忠命名的街道,有蜚声海内外的金沙遗址博物馆。旧时的摸底河,清澈而清亮,是一副一摸到底的洁净模样。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水质,才滋养了那些远近闻名的古建筑群、知名街区、历史遗址。
然而,当作者以一个外来户的身份入住成都时,摸底河一碧到底的历史早已是明日黄花。对摸底河全面而彻底的整治,始于2016年。历经3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水草重新长出,鸟儿纷纷回归,坝坝茶也日渐热闹兴盛,全然是一副新的面貌。
作者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意欲审视一座城市的变化,首先是看河流的变化,河流的洁净程度,是衡量这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标识。并深刻指出:自己身边的这条河流的当代变迁,理当成为一种见证,见证了我们曾经走过的路,这是一条行稳致远的路,也是一条生生不息的路。显而易见,作者传递出的这种思想,既充满了质朴的民间韵味,也富于深层的社会学认知。
在《木叶春秋》这篇散文里,作者一开篇便发抒了对乡间树的几多感怀,然后再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和审美笔力,细致勘探城里树与乡间树之间的明显差异。
在作者看来,城里树有着诸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感,而乡间下树不仅没有优越感,还可能遭逢灭顶之灾:如果有人要起房梁、打家具、做棺木,便只有死路一条;如果火灾、雷电、泥石流、地震等突然降临,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
尽管如此,作者依然认为,乡间树比之于城里树更富有生动而劲健的活力,令人生发出浓烈的关爱与敬重之意。正是因为认识到了乡间树富有的精神高度,作者在本文的最后欣然写道:“我一定要做乡间的树。”这是从作者内心深处发出的礼赞或颂扬。
在《写自丹江口水库的一封信》中,作者明确表达出写作此文的目的:受惠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广大民众,理当向库区百姓送去最掏心掏肺的感恩,把对每一滴水的珍惜化为内心的自觉。
在《书院与乡愁》里,将书院的存在与人的乡愁进行富于深度关联的思考,指出书院既是文化的启蒙地,又是对乡愁的有力承载。
在《汉字:女》里,通过对一位女性人生曲折经历的审美透视,体现出对女性群体的深切关注和悲悯之心。
由是可知,作者的散文创作皆是从不同向度出发,用以展示他的思想和灵魂,正如玫瑰所散发出的馨香。
当代散文艺术行至当下,无论是对本土散文传统的继承与开掘,对现代西方散文技巧的借鉴与勘探,还是对新闻元素的添加、对小说叙事的纳入、对诗歌语言的化用,抑或是对多元化审美方略卓有成效的综合运用,都表明了一个客观事实存在:对散文艺术的探寻已然处于饱和状态。
那么,散文以什么凸显自己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笔者认为,在于它展现出的邃密思想,或者一种灵魂诉说方式,正如罗伟章在这部散文集里传递出的思想或灵魂。 据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