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金丝楠馆
日前,2024年“非遗四川·百城百艺”项目名单揭晓,30项四川非遗品牌入选,我市的芦山木雕上榜。
芦山木雕与其他地方的根雕相比,另有独特、奇妙之处,“独”在乌木原料,“特”在文化底蕴,“奇”在自然造型,“妙”在三分雕琢。
石雕到木雕 延续千年的技艺
芦山置县已有2300多年,其历史悠久、文物遗存丰厚,涵盖了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其中又以汉代文化遗存最为著名,有“汉代文物之乡”的美誉。
在芦山,汉代石刻遗存比比皆是,地面有碑、阙、石兽等建筑和雕塑,地下有石棺、石俑、画像石墓门和画像石雕。其中,樊敏阙、王晖石棺就是典范。
郭沫若曾题诗赞誉:“西蜀由来多名工,芦山僻地竞尔雄。”
在岁月的打磨中,芦山雕刻技艺完美继承与发扬了樊敏阙与王晖石棺的雕刻技艺和手法,并在此基础上大胆进行技术创新与突破,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芦山木雕技艺。
芦山县森林覆盖率高,拥有香楠、水楠、金丝楠等名贵树种。在地质变迁、河流改道及地表活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下,造成大量名贵树木掩埋地下及河道内,并经数千年碳化和钙化形成珍贵的乌木资源,为芦山乌木根雕的诞生创造了先决条件。
1974年,思延镇出土的汉马乌木根雕将芦山的雕刻历史追溯到了2000多年前。
木雕最大的工艺特点是充分取形于乌木“瘦、透、漏、皱”自然特点,以“巧雕”为主的雕刻工艺技法,即利用原料自然的形状和色彩,独具匠心,因材施艺,遵行“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之天人合一创作原则,巧妙地利用根的自然形态,如枝、须、洞、节、疤、纹理、色泽、态势等,辅以加工修饰,尽量保留这些天然特点和神韵,使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自然结合起来,不留明显痕迹,浑然一体,赋予作品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传统与创新 紧跟时代步伐
在灿若繁星的雕塑艺术中,以“汉魂”“蜀根”为主题的芦山根雕文化独树一帜,其中更有省级非遗代表刘氏木雕。
刘氏木雕,传承蜀汉石雕艺术精粹,融合古代庙宇建筑和神像雕塑的木刻艺术,取形于乌木的自然特点,以“巧”雕之。
刘氏木雕第四代传承人刘毅恒介绍:“我太爷爷、我爷爷、我父亲,都是雕刻好手。我小时候的玩具小狗小马小鸟,都是前辈雕刻的工艺品,让我爱不释手。”
刘毅恒说:“祖辈父辈留给我的不仅是一份家业,更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一辈子,一件事,久久为功,驰而不息。”
刘毅恒的父亲刘大忠是雅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木雕传承人。刘毅恒6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雕刻技艺,8岁就能刻童子、财神、关公等人物和小动物。
刘大忠回忆说,刘毅恒从小对雕刻很痴迷,常常一件作品不完成就不吃饭、不睡觉。雕刻考脑力,又考手力。有时一不留神,手指就被划破,鲜血直流。小时候起,刘毅恒的手上就遍布伤疤和老茧,但他毫不在意:“为学技艺,吃点苦头算不得什么,前辈都是这样过来的。”
1998年,刘毅恒正式进入木雕艺术行业,创办了芦山县大自然根艺厂。凭借一手好技艺,产品销路从芦山、雨城逐渐拓展到成都、北京、福建、广东、上海等地,有的还远销国外。
在刘毅恒工作室,一排排雕刻工具摆放有序。有各种形态的刀、锯、凿、剪、锤等,还有不少自制工具。他和这些工具打交道多年,它们见证着刘毅恒的匠心与汗水。
2005年,刘毅恒被授予“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也是这一年,芦山县委、县政府投资上千万元,打造了位于芦山县芦阳镇樊敏路的根雕一条街,初步形成较为集中的产品交易市场,并成立根雕协会、根雕学校,为根雕产业规范、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当年,芦山根雕经营户从34户增加至65户,从业人员100余人增加至350余人。到2013年,从事芦山根雕的经营户近200家。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创新。”刘毅恒说。
走进大自然金丝楠馆,乌木的芳香扑鼻而来,一只栩栩如生的木雕猴格外惹人注目。木雕猴呈蹲坐形态,怀中抱着一颗蟠桃,眼神清澈,面部线条清晰,毛发细密卷曲,做工精巧细腻。与传统木雕产品的“光鲜亮丽”不同,这只木雕猴并未经过抛光环节,而是保留了乌木原有的韵味。
“这是目前自主创新的拉毛工艺,通过我们自己研发的工具来雕刻,可以实现动物毛栩栩如生的效果。”刘毅恒介绍,当前拉毛工艺正在积极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除木雕猴外,店内还有木雕绵羊、牦牛等动物形象也用了拉毛工艺。刘毅恒说:“拉毛工艺可以更大程度上保留乌木的自然香气,所雕刻出的动物形象也更具真实感,更加原生态。目前很受市场欢迎。”
木质镶嵌陶瓷茶杯、木雕画同样是当下创新的产品。“将陶瓷与乌木巧妙结合制成茶杯,既优美大气,又能做到防烫防摔,非常实用。”刘毅恒说,目前一种木质镶嵌陶瓷茶杯及其制作方法已获批国家发明专利。
传统的木雕大都是立体形状,而木雕画则是平面图案,将雅安大熊猫文化等本地特色文化融入木雕中,创作出各式生动形象的木雕画。
“近年来,木雕产品的开发已逐渐向实用性和时尚性转变。”刘毅恒说,结合当下受年轻人喜爱的“情绪消费”,现在正在思考如何创作出贴近年轻人生活的木雕产品。
“例如将机械元素与木雕进行融合,设计并创作出各式‘会动’的木雕玩具,让木雕变得更生动、更有趣、更好玩。”谈起自己的构想,刘毅恒脸上露出了笑意。
独门到普及 发扬木雕技艺
走进芦山县,其实不难发现,芦山木雕并非只有“刘氏”,而“刘氏木雕”的传承人也并非都姓“刘”。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为传承“刘氏木雕”技艺,1998年刘毅恒开办了工厂。办厂至今,刘毅恒每年都会招学徒,学徒来自乐山、洪雅、西昌、新津、邛崃、大邑、温江等地,包括本地的农民、待业青年、大学生及残疾人等。现已带徒传艺372人,培训雕刻技工1676人,所有学徒全部就业,其中167人办厂开店。在教学过程中,出版雕刻培训教材《根雕艺术与创作》。
走进刘氏木雕工厂,清脆的手雕声和嗡嗡的机雕声不绝于耳。
室外的一片空地上,杨鹏正在雕刻一座关羽手握青龙偃月刀造型的木雕。
杨鹏说:“需要雕刻的主要地方有青龙偃月刀,以及关公的面部表情和部分身体形态,另一部分身体形态将保留乌木原有的自然形态。”
杨鹏是天全人,拜师刘毅恒,今年是学习雕刻技艺的第16年。他是大自然根艺厂的技术骨干,近年来其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于2021年被评为姜城根艺大师,2022年被评为第九届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
“我是芦山本地人,对芦山木雕很感兴趣,六年前开始跟随刘老师学习雕刻技艺。”在大自然根艺厂的雕刻室,付启丽正在雕刻一头犀牛,“目前已经能熟练雕刻出羊、骆驼、金蟾等动物形象,一个月可雕刻出二三十件作品。”
2008年,经相关部门批准,芦山县大自然职业培训学校开办,刘毅恒任校长。这是全省唯一一所培养雕刻技术人才的民办学校。
芦山木雕技艺人员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技艺人员的文化内涵和创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以立足民间、挖掘提升、引导壮大、资源共享为原则,芦山县在木雕行业已培育、引进11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部分正向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迈进。
近年来,芦山县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东风,大力发展根雕产业。该产业以芦山根雕文化产业园为核心,包括金丝楠水街和中国乌木根雕艺术城。经过不懈努力,自2013年起,芦山县根雕产业已成功创建国家级品牌2个,省级品牌6个,并获得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办的最高奖“百花杯”金奖在内的国家级奖项41项,省级奖项123项,极大提升了芦山根雕的业界影响力和美誉度,为品牌塑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蜀根汉魂,根艺之都。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都正以巨人之姿,奔跑在雕刻界的田径场上。
本报记者 鲁妮娜 市融媒体中心 李祖珂
红色主题雕塑 (2)
红色主题雕塑
运用拉毛工艺雕刻的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