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2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清顺治三年“雅州”铜印:

雅安现存的唯一一枚官印

清顺治三年“雅州”铜印

清顺治三年“雅州”铜印

雅安,隋仁寿四年(604年)至清末被称为雅州。“雅州”这一名称在雅安地区沿用了一千多年,历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诸朝。

现存于雅安市博物馆内的一枚清顺治三年(1646年)“雅州”铜印,是雅安现存的唯一一枚雅州官印,不仅展示了雅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为研究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和历史变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这枚印章材质为铜,印面为正方形,椭圆柱形纽,边长7.4厘米,柄高10.1厘米。在印面阳线宽边廓内,铸有满、汉两种阳文,汉文为九叠篆“雅州印”三字,一侧铸满文对应。印身背面有楷体阴刻“雅州印礼部造顺治三年正月日”题款,说明印章的铸造部门名称和年款;印身一侧为阴刻楷体“顺字二千三百三十四号”边款,表示是在顺治年间所铸造的2334号,用于登记存案。

“雅州”铜印从何而来?

1985年5月,射洪人尹德儒在绵阳市三台县施工拆除关帝庙大殿横梁时,意外在大梁向地一面的凿孔内发现了一枚刻有“雅州印”三字的铜印。后来,雅安文物管理部门费尽周折,用当时时髦流行的“三大件”之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作为交换,把这枚铜印带回了雅安。

“雅州”铜印被发现时,只有轻微的使用损耗痕迹,并没有截角。但雅州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升州为府,按照规定,“雅州印”就不能用了,应当上缴截角注销。那为何这枚官印却完好无截角?

明朝灭亡后(1644年)到清初,雅州政局多变,四川地区经历了一段政权渗透、交替的动荡时期。这一时期,明朝的残余势力还不断出现,加上以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吴三桂为首的藩王势力,各种政治力量交织,使得四川的局势异常复杂和混乱。直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朝中央政府才恢复对雅州地区的统治。有学者推断,“雅州”铜印可能是在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之乱吴三桂进军雅州时,清官吏仓皇出走,为免丢印之罪,便将其藏匿于三台县。

据乾隆版《雅州府志》记载,直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雅州分巡道,知州及名山知县等官吏方到任,此前并无任命”。这意味着在顺治三年(1646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之间,虽然铜印已经铸造,但由于官员尚未到任,其实际使用时间可能有所延迟。所以从官员到任至吴三桂起兵进军雅州,这枚“雅州”铜印实际使用时间约为13年。 市融媒体中心 李祖珂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12, PREBM=001, NUM=1, GUID=1862904632672452611, BMS=[001, 002, 003, 004], DETAIL={BC=002,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4/12/01/002/1862904632672452611.html, DOCPUBTIME=2024-12-01 01:00:07, DOCAUTHOR=, CLEAR_CONTENT= 雅安,隋仁寿四年(604年)至清末被称为雅州。“雅州”这一名称在雅安地区沿用了一千多年,历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诸朝。 现存于雅安市博物馆内的一枚清顺治三年(1646年)“雅州”铜印,是雅安现存的唯一一枚雅州官印,不仅展示了雅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为研究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和历史变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这枚印章材质为铜,印面为正方形,椭圆柱形纽,边长7.4厘米,柄高10.1厘米。在印面阳线宽边廓内,铸有满、汉两种阳文,汉文为九叠篆“雅州印”三字,一侧铸满文对应。印身背面有楷体阴刻“雅州印礼部造顺治三年正月日”题款,说明印章的铸造部门名称和年款;印身一侧为阴刻楷体“顺字二千三百三十四号”边款,表示是在顺治年间所铸造的2334号,用于登记存案。 “雅州”铜印从何而来? 1985年5月,射洪人尹德儒在绵阳市三台县施工拆除关帝庙大殿横梁时,意外在大梁向地一面的凿孔内发现了一枚刻有“雅州印”三字的铜印。后来,雅安文物管理部门费尽周折,用当时时髦流行的“三大件”之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作为交换,把这枚铜印带回了雅安。 “雅州”铜印被发现时,只有轻微的使用损耗痕迹,并没有截角。但雅州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升州为府,按照规定,“雅州印”就不能用了,应当上缴截角注销。那为何这枚官印却完好无截角? 明朝灭亡后(1644年)到清初,雅州政局多变,四川地区经历了一段政权渗透、交替的动荡时期。这一时期,明朝的残余势力还不断出现,加上以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吴三桂为首的藩王势力,各种政治力量交织,使得四川的局势异常复杂和混乱。直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朝中央政府才恢复对雅州地区的统治。有学者推断,“雅州”铜印可能是在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之乱吴三桂进军雅州时,清官吏仓皇出走,为免丢印之罪,便将其藏匿于三台县。 据乾隆版《雅州府志》记载,直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雅州分巡道,知州及名山知县等官吏方到任,此前并无任命”。这意味着在顺治三年(1646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之间,虽然铜印已经铸造,但由于官员尚未到任,其实际使用时间可能有所延迟。所以从官员到任至吴三桂起兵进军雅州,这枚“雅州”铜印实际使用时间约为13年。 市融媒体中心 李祖珂, BM=002版, type=0, ZB_DROP=0, TXS=982, NODEID=null, DOCTITLE=雅安现存的唯一一枚官印,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清顺治三年“雅州”铜印:, ZB_ORIGINAL=0, CONTENT=
清顺治三年“雅州”铜印

清顺治三年“雅州”铜印

雅安,隋仁寿四年(604年)至清末被称为雅州。“雅州”这一名称在雅安地区沿用了一千多年,历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诸朝。

现存于雅安市博物馆内的一枚清顺治三年(1646年)“雅州”铜印,是雅安现存的唯一一枚雅州官印,不仅展示了雅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为研究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和历史变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这枚印章材质为铜,印面为正方形,椭圆柱形纽,边长7.4厘米,柄高10.1厘米。在印面阳线宽边廓内,铸有满、汉两种阳文,汉文为九叠篆“雅州印”三字,一侧铸满文对应。印身背面有楷体阴刻“雅州印礼部造顺治三年正月日”题款,说明印章的铸造部门名称和年款;印身一侧为阴刻楷体“顺字二千三百三十四号”边款,表示是在顺治年间所铸造的2334号,用于登记存案。

“雅州”铜印从何而来?

1985年5月,射洪人尹德儒在绵阳市三台县施工拆除关帝庙大殿横梁时,意外在大梁向地一面的凿孔内发现了一枚刻有“雅州印”三字的铜印。后来,雅安文物管理部门费尽周折,用当时时髦流行的“三大件”之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作为交换,把这枚铜印带回了雅安。

“雅州”铜印被发现时,只有轻微的使用损耗痕迹,并没有截角。但雅州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升州为府,按照规定,“雅州印”就不能用了,应当上缴截角注销。那为何这枚官印却完好无截角?

明朝灭亡后(1644年)到清初,雅州政局多变,四川地区经历了一段政权渗透、交替的动荡时期。这一时期,明朝的残余势力还不断出现,加上以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吴三桂为首的藩王势力,各种政治力量交织,使得四川的局势异常复杂和混乱。直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朝中央政府才恢复对雅州地区的统治。有学者推断,“雅州”铜印可能是在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之乱吴三桂进军雅州时,清官吏仓皇出走,为免丢印之罪,便将其藏匿于三台县。

据乾隆版《雅州府志》记载,直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雅州分巡道,知州及名山知县等官吏方到任,此前并无任命”。这意味着在顺治三年(1646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之间,虽然铜印已经铸造,但由于官员尚未到任,其实际使用时间可能有所延迟。所以从官员到任至吴三桂起兵进军雅州,这枚“雅州”铜印实际使用时间约为13年。 市融媒体中心 李祖珂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862904632672452611, IR_CONTENT= 雅安,隋仁寿四年(604年)至清末被称为雅州。“雅州”这一名称在雅安地区沿用了一千多年,历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诸朝。 现存于雅安市博物馆内的一枚清顺治三年(1646年)“雅州”铜印,是雅安现存的唯一一枚雅州官印,不仅展示了雅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为研究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和历史变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这枚印章材质为铜,印面为正方形,椭圆柱形纽,边长7.4厘米,柄高10.1厘米。在印面阳线宽边廓内,铸有满、汉两种阳文,汉文为九叠篆“雅州印”三字,一侧铸满文对应。印身背面有楷体阴刻“雅州印礼部造顺治三年正月日”题款,说明印章的铸造部门名称和年款;印身一侧为阴刻楷体“顺字二千三百三十四号”边款,表示是在顺治年间所铸造的2334号,用于登记存案。 “雅州”铜印从何而来? 1985年5月,射洪人尹德儒在绵阳市三台县施工拆除关帝庙大殿横梁时,意外在大梁向地一面的凿孔内发现了一枚刻有“雅州印”三字的铜印。后来,雅安文物管理部门费尽周折,用当时时髦流行的“三大件”之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作为交换,把这枚铜印带回了雅安。 “雅州”铜印被发现时,只有轻微的使用损耗痕迹,并没有截角。但雅州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升州为府,按照规定,“雅州印”就不能用了,应当上缴截角注销。那为何这枚官印却完好无截角? 明朝灭亡后(1644年)到清初,雅州政局多变,四川地区经历了一段政权渗透、交替的动荡时期。这一时期,明朝的残余势力还不断出现,加上以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吴三桂为首的藩王势力,各种政治力量交织,使得四川的局势异常复杂和混乱。直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朝中央政府才恢复对雅州地区的统治。有学者推断,“雅州”铜印可能是在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之乱吴三桂进军雅州时,清官吏仓皇出走,为免丢印之罪,便将其藏匿于三台县。 据乾隆版《雅州府志》记载,直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雅州分巡道,知州及名山知县等官吏方到任,此前并无任命”。这意味着在顺治三年(1646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之间,虽然铜印已经铸造,但由于官员尚未到任,其实际使用时间可能有所延迟。所以从官员到任至吴三桂起兵进军雅州,这枚“雅州”铜印实际使用时间约为13年。 市融媒体中心 李祖珂,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41201002.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2/M00/01/81/wKhurGdLUAaAbHbmAAuwnHSAEpM157.png, ZB_AREA_LIST=, FB=

, TS=清顺治三年“雅州”铜印},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3, CODE=200, CURBM=002, YEAR=2024, PAPERDATE=2024/12/01, DAY=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