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1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一片林子的“点绿成金”之路

近日,在雨城区望鱼镇四方村集体林场,阳光透过柳杉林,形成斑驳的光影,与葱茏的绿色交织在一起。这片中龄柳杉林经过科学的抚育间伐管理,其林分郁闭度和疏密度已调整至理想状态。

树下,9组组长桑作友正和其他村民在林中除杂草:“以前林子密,光都照不进来。”

四方村拥有2.3万亩林地,20世纪90年代,林农开始种植柳杉。但因栽植密度过大,缺乏营林措施,进入中龄林后柳杉生长受到抑制,成林不成材,成为典型的“黑森林”。

转变,得益于雨城区积极响应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的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工作重心向提高森林质量倾斜。顺应新形势,四方村以放活林地经营权为突破口,吸引了社会资本的注入,推动了林业建设的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实现林地增效、林农增收、集体收益、公司发展的多赢局面,走上了“点绿成金”的林业改革之路。

小林变大林

吸引社会资本推动经营

与桑作友一同在林场劳作的,还有另外10余名村民。

“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安逸!”桑作友说,自从将手中的集体林交由企业代为管理后,不少“靠山吃山”的留守老人,转型成为从事森林抚育工作的“蓝领”。

雨城区86%的林地所有权归属于集体,但这些林地普遍存在着面积小且分散、经营理念相对滞后、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四方村同样面临着这样的挑战,家家户户都有林地,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些林地并未给林农带来显著的收益。

2019年底,四方村引进雅安市振瀚林业有限公司,探索实施“林业项目+村集体+企业+林农”合作经营机制。在自愿参与、产权明晰的前提下,村集体将林农散户林地聚集起来,3000余亩林农不愿管、不想管、不能管、经济效益差的低产低效林、残败林,交由企业入股代管,并拿出9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作为入股发展基金。

入股代管后,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抚育与间伐措施,林子变得通透起来,新栽种的油茶苗得以茁壮生长,林下种植的莲花白、茄子、芋头、竹笋等森林蔬菜,供应盒马鲜生、四川雅竹食品有限公司等,有效提升了森林的整体质量和经济效益。

“企业还优先聘用代管入股的村民参与营林抚育、林下种养、包装运输,大家既能学技术又能增收入。”四方村党总支书记张君川统计了这样一组数据,林下经济销售分成进一步提升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去年纯收入10万元。

大手牵小手

推动森林经营机制运行

除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林业建设,雨城区还探索“国有林场+集体林”机制,促进森林规范化、科学化、富民化可持续经营。

“这种合作模式就像是大手拉着小手,国有林场以科学系统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有效弥补了集体林在管理上的不足。”雨城区林业局资源保护监督股股长代永刚解释。

雨城区林地面积共115.6万亩,集体林地99.8万亩,占比86.3%。集体林初植密度大,多为纯林栽植,后期“重造轻管”“重护轻抚”,林分质量总体低下,大径级木材少。相比之下,国有林场则有着丰富的抚育管理和森林经营技术。

试点中,负责雨城区国有林地管护工作的雅安市雨城区国有林场,组建了森林可持续经营专项工作组,因地制宜制定柳杉中幼林抚育间伐次数、采伐强度,同时挖掘林地空间,立体培育林蔬、林药、林笋等多种复合经济,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综合产值。

雨城区国有林场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度林场将结合省上相关工作要求,确定第三方验收单位,对集体林场的试点情况进行检查考核,根据综合考评得分排名,分三个等次差异化补助,调动林农积极性。

试点以来,雨城区已累计发展柳杉大径级用材林、笋用竹林、珍稀珍贵混交林基地近20万亩;新培育林下蔬菜0.1万亩、油茶0.35万亩、中药材0.4万亩、笋用竹1.2万亩,预计全面投产后可实现产值4000万元。

富了林农,还绿了青山。实际上,雅安这座绿色宝库,围绕“森林粮库”发展思路,近年来积极推广林地发展新模式,立体培育林蔬、林药、林笋等多种复合经济,林地利用率和综合产值进一步提高。

在代永刚看来,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仍需持续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进一步推动国有带集体机制提档升级,从政策支持、机制创新、管理精细等方面着力,高效推动林区“绿水青山”变富民增效的“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 张婧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12, PREBM=001, NUM=0, GUID=1865078959937355778, BMS=[001, 002, 003, 004], DETAIL={BC=001,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4/12/07/001/1865078959937355778.html, DOCPUBTIME=2024-12-07 01:00:07, DOCAUTHOR=张婧, CLEAR_CONTENT= 近日,在雨城区望鱼镇四方村集体林场,阳光透过柳杉林,形成斑驳的光影,与葱茏的绿色交织在一起。这片中龄柳杉林经过科学的抚育间伐管理,其林分郁闭度和疏密度已调整至理想状态。 树下,9组组长桑作友正和其他村民在林中除杂草:“以前林子密,光都照不进来。” 四方村拥有2.3万亩林地,20世纪90年代,林农开始种植柳杉。但因栽植密度过大,缺乏营林措施,进入中龄林后柳杉生长受到抑制,成林不成材,成为典型的“黑森林”。 转变,得益于雨城区积极响应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的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工作重心向提高森林质量倾斜。顺应新形势,四方村以放活林地经营权为突破口,吸引了社会资本的注入,推动了林业建设的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实现林地增效、林农增收、集体收益、公司发展的多赢局面,走上了“点绿成金”的林业改革之路。 小林变大林 吸引社会资本推动经营 与桑作友一同在林场劳作的,还有另外10余名村民。 “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安逸!”桑作友说,自从将手中的集体林交由企业代为管理后,不少“靠山吃山”的留守老人,转型成为从事森林抚育工作的“蓝领”。 雨城区86%的林地所有权归属于集体,但这些林地普遍存在着面积小且分散、经营理念相对滞后、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四方村同样面临着这样的挑战,家家户户都有林地,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些林地并未给林农带来显著的收益。 2019年底,四方村引进雅安市振瀚林业有限公司,探索实施“林业项目+村集体+企业+林农”合作经营机制。在自愿参与、产权明晰的前提下,村集体将林农散户林地聚集起来,3000余亩林农不愿管、不想管、不能管、经济效益差的低产低效林、残败林,交由企业入股代管,并拿出9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作为入股发展基金。 入股代管后,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抚育与间伐措施,林子变得通透起来,新栽种的油茶苗得以茁壮生长,林下种植的莲花白、茄子、芋头、竹笋等森林蔬菜,供应盒马鲜生、四川雅竹食品有限公司等,有效提升了森林的整体质量和经济效益。 “企业还优先聘用代管入股的村民参与营林抚育、林下种养、包装运输,大家既能学技术又能增收入。”四方村党总支书记张君川统计了这样一组数据,林下经济销售分成进一步提升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去年纯收入10万元。 大手牵小手 推动森林经营机制运行 除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林业建设,雨城区还探索“国有林场+集体林”机制,促进森林规范化、科学化、富民化可持续经营。 “这种合作模式就像是大手拉着小手,国有林场以科学系统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有效弥补了集体林在管理上的不足。”雨城区林业局资源保护监督股股长代永刚解释。 雨城区林地面积共115.6万亩,集体林地99.8万亩,占比86.3%。集体林初植密度大,多为纯林栽植,后期“重造轻管”“重护轻抚”,林分质量总体低下,大径级木材少。相比之下,国有林场则有着丰富的抚育管理和森林经营技术。 试点中,负责雨城区国有林地管护工作的雅安市雨城区国有林场,组建了森林可持续经营专项工作组,因地制宜制定柳杉中幼林抚育间伐次数、采伐强度,同时挖掘林地空间,立体培育林蔬、林药、林笋等多种复合经济,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综合产值。 雨城区国有林场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度林场将结合省上相关工作要求,确定第三方验收单位,对集体林场的试点情况进行检查考核,根据综合考评得分排名,分三个等次差异化补助,调动林农积极性。 试点以来,雨城区已累计发展柳杉大径级用材林、笋用竹林、珍稀珍贵混交林基地近20万亩;新培育林下蔬菜0.1万亩、油茶0.35万亩、中药材0.4万亩、笋用竹1.2万亩,预计全面投产后可实现产值4000万元。 富了林农,还绿了青山。实际上,雅安这座绿色宝库,围绕“森林粮库”发展思路,近年来积极推广林地发展新模式,立体培育林蔬、林药、林笋等多种复合经济,林地利用率和综合产值进一步提高。 在代永刚看来,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仍需持续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进一步推动国有带集体机制提档升级,从政策支持、机制创新、管理精细等方面着力,高效推动林区“绿水青山”变富民增效的“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 张婧, BM=001版, type=0, ZB_DROP=0, TXS=1859, NODEID=null, DOCTITLE=一片林子的“点绿成金”之路,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1, CONTENT=
近日,在雨城区望鱼镇四方村集体林场,阳光透过柳杉林,形成斑驳的光影,与葱茏的绿色交织在一起。这片中龄柳杉林经过科学的抚育间伐管理,其林分郁闭度和疏密度已调整至理想状态。

树下,9组组长桑作友正和其他村民在林中除杂草:“以前林子密,光都照不进来。”

四方村拥有2.3万亩林地,20世纪90年代,林农开始种植柳杉。但因栽植密度过大,缺乏营林措施,进入中龄林后柳杉生长受到抑制,成林不成材,成为典型的“黑森林”。

转变,得益于雨城区积极响应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的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工作重心向提高森林质量倾斜。顺应新形势,四方村以放活林地经营权为突破口,吸引了社会资本的注入,推动了林业建设的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实现林地增效、林农增收、集体收益、公司发展的多赢局面,走上了“点绿成金”的林业改革之路。

小林变大林

吸引社会资本推动经营

与桑作友一同在林场劳作的,还有另外10余名村民。

“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安逸!”桑作友说,自从将手中的集体林交由企业代为管理后,不少“靠山吃山”的留守老人,转型成为从事森林抚育工作的“蓝领”。

雨城区86%的林地所有权归属于集体,但这些林地普遍存在着面积小且分散、经营理念相对滞后、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四方村同样面临着这样的挑战,家家户户都有林地,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些林地并未给林农带来显著的收益。

2019年底,四方村引进雅安市振瀚林业有限公司,探索实施“林业项目+村集体+企业+林农”合作经营机制。在自愿参与、产权明晰的前提下,村集体将林农散户林地聚集起来,3000余亩林农不愿管、不想管、不能管、经济效益差的低产低效林、残败林,交由企业入股代管,并拿出9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作为入股发展基金。

入股代管后,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抚育与间伐措施,林子变得通透起来,新栽种的油茶苗得以茁壮生长,林下种植的莲花白、茄子、芋头、竹笋等森林蔬菜,供应盒马鲜生、四川雅竹食品有限公司等,有效提升了森林的整体质量和经济效益。

“企业还优先聘用代管入股的村民参与营林抚育、林下种养、包装运输,大家既能学技术又能增收入。”四方村党总支书记张君川统计了这样一组数据,林下经济销售分成进一步提升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去年纯收入10万元。

大手牵小手

推动森林经营机制运行

除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林业建设,雨城区还探索“国有林场+集体林”机制,促进森林规范化、科学化、富民化可持续经营。

“这种合作模式就像是大手拉着小手,国有林场以科学系统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有效弥补了集体林在管理上的不足。”雨城区林业局资源保护监督股股长代永刚解释。

雨城区林地面积共115.6万亩,集体林地99.8万亩,占比86.3%。集体林初植密度大,多为纯林栽植,后期“重造轻管”“重护轻抚”,林分质量总体低下,大径级木材少。相比之下,国有林场则有着丰富的抚育管理和森林经营技术。

试点中,负责雨城区国有林地管护工作的雅安市雨城区国有林场,组建了森林可持续经营专项工作组,因地制宜制定柳杉中幼林抚育间伐次数、采伐强度,同时挖掘林地空间,立体培育林蔬、林药、林笋等多种复合经济,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综合产值。

雨城区国有林场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度林场将结合省上相关工作要求,确定第三方验收单位,对集体林场的试点情况进行检查考核,根据综合考评得分排名,分三个等次差异化补助,调动林农积极性。

试点以来,雨城区已累计发展柳杉大径级用材林、笋用竹林、珍稀珍贵混交林基地近20万亩;新培育林下蔬菜0.1万亩、油茶0.35万亩、中药材0.4万亩、笋用竹1.2万亩,预计全面投产后可实现产值4000万元。

富了林农,还绿了青山。实际上,雅安这座绿色宝库,围绕“森林粮库”发展思路,近年来积极推广林地发展新模式,立体培育林蔬、林药、林笋等多种复合经济,林地利用率和综合产值进一步提高。

在代永刚看来,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仍需持续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进一步推动国有带集体机制提档升级,从政策支持、机制创新、管理精细等方面着力,高效推动林区“绿水青山”变富民增效的“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 张婧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865078959937355778, IR_CONTENT= 近日,在雨城区望鱼镇四方村集体林场,阳光透过柳杉林,形成斑驳的光影,与葱茏的绿色交织在一起。这片中龄柳杉林经过科学的抚育间伐管理,其林分郁闭度和疏密度已调整至理想状态。 树下,9组组长桑作友正和其他村民在林中除杂草:“以前林子密,光都照不进来。” 四方村拥有2.3万亩林地,20世纪90年代,林农开始种植柳杉。但因栽植密度过大,缺乏营林措施,进入中龄林后柳杉生长受到抑制,成林不成材,成为典型的“黑森林”。 转变,得益于雨城区积极响应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的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工作重心向提高森林质量倾斜。顺应新形势,四方村以放活林地经营权为突破口,吸引了社会资本的注入,推动了林业建设的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实现林地增效、林农增收、集体收益、公司发展的多赢局面,走上了“点绿成金”的林业改革之路。 小林变大林 吸引社会资本推动经营 与桑作友一同在林场劳作的,还有另外10余名村民。 “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安逸!”桑作友说,自从将手中的集体林交由企业代为管理后,不少“靠山吃山”的留守老人,转型成为从事森林抚育工作的“蓝领”。 雨城区86%的林地所有权归属于集体,但这些林地普遍存在着面积小且分散、经营理念相对滞后、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四方村同样面临着这样的挑战,家家户户都有林地,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些林地并未给林农带来显著的收益。 2019年底,四方村引进雅安市振瀚林业有限公司,探索实施“林业项目+村集体+企业+林农”合作经营机制。在自愿参与、产权明晰的前提下,村集体将林农散户林地聚集起来,3000余亩林农不愿管、不想管、不能管、经济效益差的低产低效林、残败林,交由企业入股代管,并拿出9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作为入股发展基金。 入股代管后,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抚育与间伐措施,林子变得通透起来,新栽种的油茶苗得以茁壮生长,林下种植的莲花白、茄子、芋头、竹笋等森林蔬菜,供应盒马鲜生、四川雅竹食品有限公司等,有效提升了森林的整体质量和经济效益。 “企业还优先聘用代管入股的村民参与营林抚育、林下种养、包装运输,大家既能学技术又能增收入。”四方村党总支书记张君川统计了这样一组数据,林下经济销售分成进一步提升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去年纯收入10万元。 大手牵小手 推动森林经营机制运行 除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林业建设,雨城区还探索“国有林场+集体林”机制,促进森林规范化、科学化、富民化可持续经营。 “这种合作模式就像是大手拉着小手,国有林场以科学系统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有效弥补了集体林在管理上的不足。”雨城区林业局资源保护监督股股长代永刚解释。 雨城区林地面积共115.6万亩,集体林地99.8万亩,占比86.3%。集体林初植密度大,多为纯林栽植,后期“重造轻管”“重护轻抚”,林分质量总体低下,大径级木材少。相比之下,国有林场则有着丰富的抚育管理和森林经营技术。 试点中,负责雨城区国有林地管护工作的雅安市雨城区国有林场,组建了森林可持续经营专项工作组,因地制宜制定柳杉中幼林抚育间伐次数、采伐强度,同时挖掘林地空间,立体培育林蔬、林药、林笋等多种复合经济,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综合产值。 雨城区国有林场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度林场将结合省上相关工作要求,确定第三方验收单位,对集体林场的试点情况进行检查考核,根据综合考评得分排名,分三个等次差异化补助,调动林农积极性。 试点以来,雨城区已累计发展柳杉大径级用材林、笋用竹林、珍稀珍贵混交林基地近20万亩;新培育林下蔬菜0.1万亩、油茶0.35万亩、中药材0.4万亩、笋用竹1.2万亩,预计全面投产后可实现产值4000万元。 富了林农,还绿了青山。实际上,雅安这座绿色宝库,围绕“森林粮库”发展思路,近年来积极推广林地发展新模式,立体培育林蔬、林药、林笋等多种复合经济,林地利用率和综合产值进一步提高。 在代永刚看来,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仍需持续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进一步推动国有带集体机制提档升级,从政策支持、机制创新、管理精细等方面着力,高效推动林区“绿水青山”变富民增效的“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 张婧,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41207001.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3/M00/00/95/wKhurWdTOQqAOOVrAAuG2F14Vyg594.png, ZB_AREA_LIST=, FB=

, TS=},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2, CODE=200, CURBM=001, YEAR=2024, PAPERDATE=2024/12/07, DAY=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