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1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货币政策发力稳增长怎么看

——当前中国经济问答之五

如果说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货币政策则是血脉稳定通畅的“调节器”,对宏观经济运行有深刻的影响。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频频打出“组合拳”,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站在当前的节点回顾和展望,货币政策的支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明年的货币政策方向又会如何?

(一)

今年以来,信贷增速放缓,人民币贷款从过去两位数以上的较高增速放缓至个位数;广义货币(M2)增速有所回落,一度降至6.2%的历史新低。

这不免让人担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减弱了吗?

“质”和“量”构成了最基本的观察坐标系。在不少专家看来,目前单看金融总量增速已不能全面反映金融支持经济的力度。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既要看增量,也要看存量,既要关注量的合理增长,更要关注质的有效提升。

理解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的发力点,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切入分析。

——数次实施货币政策调整,金融总量平稳增长。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共1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并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开展国债买卖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在这些政策工具推动下,今年M2余额突破300万亿元,10月末增至309.71万亿元。

货币供应的稳定增加,意味着企业和个人能更容易地获得资金,从而促进投资和消费。目前,我国银行体系贷款余额超过20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余额突破400万亿元。庞大的总量规模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底气、注入活力。

——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当前,我国金融总量已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盘活存量资金是今年货币政策的一项重要任务。

有市场机构估算,前三季度主要金融机构贷款发放量超过110万亿元,比2023年同期多近8万亿元,比2022年同期多近20万亿元。

这超110万亿元贷款中,有新增,也有盘活的存量——银行将到期贷款收回后,可以投向其他更高效的领域。这些被盘活的存量贷款,通过“有减有增”的结构调整,能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信贷增速要像过去一样保持在10%以上是很难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上,要着力规范市场行为,盘活低效存量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畅通货币政策传导。

——畅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经济转型发展。

信贷只是社会融资渠道之一。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直接融资的发展和融资结构的变化对货币信贷总量、金融调控产生了深层次影响。

以债券市场为例,2023年10月以来,企业和政府债券新增融资达到12.4万亿元。

当前,房地产等领域信贷需求明显放缓,而与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动能更加适配的直接融资需要加快发展。

据统计,北交所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九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企业占比近八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一半。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八成以上投向绿色低碳、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

可以说,货币信贷总量增速的变化,实际上是我国经济结构变化以及金融供给侧结构变化的客观反映。这有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效的金融支撑。

(二)

看货币政策效果,不仅要看总量,更要看结构。

结构指的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钱的流向。今年以来十几万亿元的新增信贷资金都去哪儿了?从结构看,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实打实的数据里有答案。

今年前10个月,我国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59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八成以上,其中中长期贷款占比超七成。

这意味着,贷款资金主要流向了实体企业,特别是企业非常渴望的中长期资金。

今年8月,青岛一家创新型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项目对接机制,从当地中行获得了6500万元贷款授信,顺利上线了新的生产线。

(下转2版)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12, PREBM=001, NUM=0, GUID=1866166123464294401, BMS=[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DETAIL={BC=001,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4/12/10/002/1866166123379621888.html, DOCPUBTIME=2024-12-10 07:00:07, DOCAUTHOR=, CLEAR_CONTENT= 如果说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货币政策则是血脉稳定通畅的“调节器”,对宏观经济运行有深刻的影响。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频频打出“组合拳”,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站在当前的节点回顾和展望,货币政策的支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明年的货币政策方向又会如何? (一) 今年以来,信贷增速放缓,人民币贷款从过去两位数以上的较高增速放缓至个位数;广义货币(M2)增速有所回落,一度降至6.2%的历史新低。 这不免让人担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减弱了吗? “质”和“量”构成了最基本的观察坐标系。在不少专家看来,目前单看金融总量增速已不能全面反映金融支持经济的力度。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既要看增量,也要看存量,既要关注量的合理增长,更要关注质的有效提升。 理解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的发力点,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切入分析。 ——数次实施货币政策调整,金融总量平稳增长。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共1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并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开展国债买卖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在这些政策工具推动下,今年M2余额突破300万亿元,10月末增至309.71万亿元。 货币供应的稳定增加,意味着企业和个人能更容易地获得资金,从而促进投资和消费。目前,我国银行体系贷款余额超过20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余额突破400万亿元。庞大的总量规模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底气、注入活力。 ——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当前,我国金融总量已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盘活存量资金是今年货币政策的一项重要任务。 有市场机构估算,前三季度主要金融机构贷款发放量超过110万亿元,比2023年同期多近8万亿元,比2022年同期多近20万亿元。 这超110万亿元贷款中,有新增,也有盘活的存量——银行将到期贷款收回后,可以投向其他更高效的领域。这些被盘活的存量贷款,通过“有减有增”的结构调整,能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信贷增速要像过去一样保持在10%以上是很难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上,要着力规范市场行为,盘活低效存量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畅通货币政策传导。 ——畅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经济转型发展。 信贷只是社会融资渠道之一。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直接融资的发展和融资结构的变化对货币信贷总量、金融调控产生了深层次影响。 以债券市场为例,2023年10月以来,企业和政府债券新增融资达到12.4万亿元。 当前,房地产等领域信贷需求明显放缓,而与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动能更加适配的直接融资需要加快发展。 据统计,北交所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九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企业占比近八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一半。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八成以上投向绿色低碳、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 可以说,货币信贷总量增速的变化,实际上是我国经济结构变化以及金融供给侧结构变化的客观反映。这有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效的金融支撑。 (二) 看货币政策效果,不仅要看总量,更要看结构。 结构指的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钱的流向。今年以来十几万亿元的新增信贷资金都去哪儿了?从结构看,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实打实的数据里有答案。 今年前10个月,我国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59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八成以上,其中中长期贷款占比超七成。 这意味着,贷款资金主要流向了实体企业,特别是企业非常渴望的中长期资金。 今年8月,青岛一家创新型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项目对接机制,从当地中行获得了6500万元贷款授信,顺利上线了新的生产线。 (下转2版), BM=001版, type=0, ZB_DROP=0, TXS=1749, NODEID=null, DOCTITLE=货币政策发力稳增长怎么看,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如果说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货币政策则是血脉稳定通畅的“调节器”,对宏观经济运行有深刻的影响。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频频打出“组合拳”,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站在当前的节点回顾和展望,货币政策的支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明年的货币政策方向又会如何?

(一)

今年以来,信贷增速放缓,人民币贷款从过去两位数以上的较高增速放缓至个位数;广义货币(M2)增速有所回落,一度降至6.2%的历史新低。

这不免让人担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减弱了吗?

“质”和“量”构成了最基本的观察坐标系。在不少专家看来,目前单看金融总量增速已不能全面反映金融支持经济的力度。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既要看增量,也要看存量,既要关注量的合理增长,更要关注质的有效提升。

理解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的发力点,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切入分析。

——数次实施货币政策调整,金融总量平稳增长。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共1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并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开展国债买卖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在这些政策工具推动下,今年M2余额突破300万亿元,10月末增至309.71万亿元。

货币供应的稳定增加,意味着企业和个人能更容易地获得资金,从而促进投资和消费。目前,我国银行体系贷款余额超过20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余额突破400万亿元。庞大的总量规模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底气、注入活力。

——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当前,我国金融总量已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盘活存量资金是今年货币政策的一项重要任务。

有市场机构估算,前三季度主要金融机构贷款发放量超过110万亿元,比2023年同期多近8万亿元,比2022年同期多近20万亿元。

这超110万亿元贷款中,有新增,也有盘活的存量——银行将到期贷款收回后,可以投向其他更高效的领域。这些被盘活的存量贷款,通过“有减有增”的结构调整,能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信贷增速要像过去一样保持在10%以上是很难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上,要着力规范市场行为,盘活低效存量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畅通货币政策传导。

——畅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经济转型发展。

信贷只是社会融资渠道之一。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直接融资的发展和融资结构的变化对货币信贷总量、金融调控产生了深层次影响。

以债券市场为例,2023年10月以来,企业和政府债券新增融资达到12.4万亿元。

当前,房地产等领域信贷需求明显放缓,而与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动能更加适配的直接融资需要加快发展。

据统计,北交所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九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企业占比近八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一半。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八成以上投向绿色低碳、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

可以说,货币信贷总量增速的变化,实际上是我国经济结构变化以及金融供给侧结构变化的客观反映。这有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效的金融支撑。

(二)

看货币政策效果,不仅要看总量,更要看结构。

结构指的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钱的流向。今年以来十几万亿元的新增信贷资金都去哪儿了?从结构看,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实打实的数据里有答案。

今年前10个月,我国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59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八成以上,其中中长期贷款占比超七成。

这意味着,贷款资金主要流向了实体企业,特别是企业非常渴望的中长期资金。

今年8月,青岛一家创新型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项目对接机制,从当地中行获得了6500万元贷款授信,顺利上线了新的生产线。

(下转2版)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866166123464294401, IR_CONTENT= 如果说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货币政策则是血脉稳定通畅的“调节器”,对宏观经济运行有深刻的影响。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频频打出“组合拳”,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站在当前的节点回顾和展望,货币政策的支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明年的货币政策方向又会如何? (一) 今年以来,信贷增速放缓,人民币贷款从过去两位数以上的较高增速放缓至个位数;广义货币(M2)增速有所回落,一度降至6.2%的历史新低。 这不免让人担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减弱了吗? “质”和“量”构成了最基本的观察坐标系。在不少专家看来,目前单看金融总量增速已不能全面反映金融支持经济的力度。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既要看增量,也要看存量,既要关注量的合理增长,更要关注质的有效提升。 理解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的发力点,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切入分析。 ——数次实施货币政策调整,金融总量平稳增长。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共1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并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开展国债买卖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在这些政策工具推动下,今年M2余额突破300万亿元,10月末增至309.71万亿元。 货币供应的稳定增加,意味着企业和个人能更容易地获得资金,从而促进投资和消费。目前,我国银行体系贷款余额超过20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余额突破400万亿元。庞大的总量规模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底气、注入活力。 ——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当前,我国金融总量已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盘活存量资金是今年货币政策的一项重要任务。 有市场机构估算,前三季度主要金融机构贷款发放量超过110万亿元,比2023年同期多近8万亿元,比2022年同期多近20万亿元。 这超110万亿元贷款中,有新增,也有盘活的存量——银行将到期贷款收回后,可以投向其他更高效的领域。这些被盘活的存量贷款,通过“有减有增”的结构调整,能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信贷增速要像过去一样保持在10%以上是很难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上,要着力规范市场行为,盘活低效存量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畅通货币政策传导。 ——畅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经济转型发展。 信贷只是社会融资渠道之一。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直接融资的发展和融资结构的变化对货币信贷总量、金融调控产生了深层次影响。 以债券市场为例,2023年10月以来,企业和政府债券新增融资达到12.4万亿元。 当前,房地产等领域信贷需求明显放缓,而与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动能更加适配的直接融资需要加快发展。 据统计,北交所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九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企业占比近八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一半。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八成以上投向绿色低碳、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 可以说,货币信贷总量增速的变化,实际上是我国经济结构变化以及金融供给侧结构变化的客观反映。这有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效的金融支撑。 (二) 看货币政策效果,不仅要看总量,更要看结构。 结构指的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钱的流向。今年以来十几万亿元的新增信贷资金都去哪儿了?从结构看,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实打实的数据里有答案。 今年前10个月,我国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59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八成以上,其中中长期贷款占比超七成。 这意味着,贷款资金主要流向了实体企业,特别是企业非常渴望的中长期资金。 今年8月,青岛一家创新型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项目对接机制,从当地中行获得了6500万元贷款授信,顺利上线了新的生产线。 (下转2版),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41210001.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2/M00/01/81/wKhurGdXgeyAWk_HAAviCKR32xY919.png, ZB_AREA_LIST=, FB=

——当前中国经济问答之五

, TS=},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2, CODE=200, CURBM=001, YEAR=2024, PAPERDATE=2024/12/10, DAY=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