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青
荥经砂器入窑点火 陶雄辉 摄
一
母亲有两件家什最为珍爱,一是割草的镰刀,二是煮汤的砂锅。镰刀是农事的帮手,割猪草、割油菜、割稻谷,一年下来,再锋利的刀口也要磨上好几回。砂锅虽不必打磨,却是易碎的物件,对于农人来说,能用“伺候”二字对待的,除了家中长辈,就属那些黑黢黢的砂锅了。
乡居岁月,美好且短暂,能烂记于心的事,也和美味相关。入冬,农事方罢,春节未至,一条悬挂在灶台上的腊猪脚,令我垂涎三尺。母亲看破不说破。几日后,当我饥肠辘辘放学回家,闻到一阵肉香,才知美梦成真。
砂锅烹腊味,须用文火沸水,外加三小时煲煮,待肉烂汤鲜,美味才算大功告成。用砂锅烹制的菜肴,保温性能极佳,端上桌后,锅内尚在“咕咕”冒泡。
后来我才知道,砂锅看似粗糙,实则制作不易。做砂锅,得用离家十里外“大古城”上产的白鳝泥,适量掺入煤渣后,反复摔打定型。等泥土松软适度,色泽均匀,巧手匠人们就将它们捏作砂锅、药罐、花盆,经过1300度窑火煅烧,一团泥土方才成器。
我记得,那锅腊味揭盖时,香气就如插了翅膀,冲出厨房,闯进客厅,又一头撞向门外,把归家的邻人馋得满嘴生津。在上世纪90年代的川西乡村,饱餐一顿腊猪脚算是奢侈的事。后来,当我离开乡村,长大成人,多次想复原这种味道,却再也没有当年的滋味。
小时候,“大古城”三个字出现的频率并不算高,提到这里,往往只和婚事有关。比如,长辈们说,谁家闺女嫁到“大古城”,从此不再做农活,转而学起做砂锅、挣现钱,说罢,长辈们一脸艳羡。再如,谁家要为儿子张罗婚事,置办家什,头一件事就是去“大古城”,托熟人买一个结实耐用的砂锅。
“大古城”,即今日的荥经县严道街道古城村,因为盛产白鳝泥,这里常年被窑火照亮,由此还得了个美名——中华砂器第一乡。上世纪80年代,改革春风席卷山乡大地,古城村的黑砂产品也顺势畅销全国。那时,每逢开窑的日子,古城村就会烟雾弥漫,火光冲天,人们的腰包因此愈发鼓胀。
二
在“大古城”,现实的热闹下也藏着历史的苍凉。
2009年冬天,正值大学放寒假,一个北风凛冽的午后,我带着对“大古城”的所有想象,独自寻摸到了这里。
其实,古城村之名,已暴露了它的不凡。先秦时期,秦惠文王发兵灭巴蜀后,遂在今天的荥经一带设置严道县,而县城治所就在古城村。随后两千余年间,荥经又相继成为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咽喉,商贸繁荣可见一斑。
从那些日子算起,砂锅就在这片土地上风靡开来,煮饭、熬汤、盛菜,有人的地方就有这些古拙的容器存在。到了明清时期,荥经又出现“古八景”之说,其中“古城烟雨”一景,也与这“大古城”上的不息窑火相关。
光阴逝去,征伐天下的霸业早已飘散不存,可在时间的缝隙里,却出人意料地留下了几段威风凛凛的残墙。人们和这些残墙比邻而居,世代相守,后来又称它们为“严道古城遗址”。当然,这些残墙还有一个大气的称谓,那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间不仅是一个数字,也是一份褒扬和赞誉。在两千多年的时光里,严道古城顽强地与风雪、地震、干旱和洪水周旋至今,那些粗粝的砂器也裹挟着秦汉与明清的气息,饱蘸风霜雨露,一路蹒跚着走到当代。
曾经,那些跋涉的兵丁、贬谪的文人、行路的商旅风尘仆仆来到这里,他们顶风冒雨钻进城来,用砂锅熬上几碗粥饭,填补空空如也的饥肠,也安抚惶急的内心。此刻,天色渐暗,窗外雨势稍弱,几个砂器作坊内,新烧制的砂锅要开窑了。待窑口一开,黑烟随火光升腾,又穿过雨水的挟持,在墨绿色的空中荡漾开去。
这是一个永恒的瞬间。古人见过,今人也看到过。从此,生硬的历史变得鲜活,古人与今人也因为那些砂器,获得了连接对话的通道。
三
最近十年,“大古城”一改往日模样,开启了一段天翻地覆的蝶变。
进入新世纪,笨拙的砂锅一度遭人嫌弃,它们在宜兴紫砂壶、景德镇青花瓷面前噤若寒蝉,唯唯诺诺。砂器匠人们眼看饭碗不保,或改换门庭,或外出务工,或惨淡经营,曾经上百家砂器作坊一度只剩十余家。
变化说来就来。十年前,荥经砂器发展之路迎来拐点。在各方努力下,工艺大师空降荥经,文创团队火速到位,新的观念和新的路子为荥经砂器蹚出了一条新路。
从炊具到艺术品,从大锅小罐到文玩摆件,一众砂器匠人们没料到,自己奔波半生,竟从匠人成了艺人。一个字的变化,让荥经砂器价格水涨船高,也迅速带来了口碑、产业和效益的连锁反应。十年间,荥经砂器享誉海内,名家辈出,许多风格独具的砂器作品,还被郑重地摆放在各大艺术馆里。
夏天,我再次来到“大古城”,走进砂器艺人叶江的作坊。他神秘地对我说,给你看件“宝贝”。辗转入内室,打开柜子,揭开黄布,里面赫然出现一个造型古朴、通身镌刻纹饰的“青铜罍(léi)”。我吃了一惊!青铜罍出土于荥经,是先秦时期的重要礼器,也是古代权力和身份的象征。这本该藏于荥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怎会在此?
在我疑惑之际,答案随之揭晓。作为土生土长的荥经人,叶江看到荥经砂器的器型种类有所局限,就下定决心改良工艺,耗时数月,终于用做砂器的办法复制出了青铜罍的造型。消息传出,众人一片赞叹。让大家欣慰的,既是叶江的执着,也是荥经砂器的未来。
最近两年,我又多次来到“大古城”,每次到此,发现周遭皆有变化。店铺里,各色砂器产品推陈出新,琳琅满目;作坊中,年轻的砂器艺人一丝不苟,对着一壶一碗反复端详。一批批游人来了,他们操着南腔北调,朝着熊熊燃烧的窑火拍照留念,毫不吝啬地发出阵阵惊叹。
时光徐徐流淌。纵使世事迁移,我仍喜欢称这里为“大古城”。大者,既指容量和体积,也包含人们对这片土地的敬意。我想,人的一生也似一件砂器,须经千锤万击,遭逢烈火淬炼。
在这些砂器面前,惊心动魄的历史早已沉淀下来,而这片土地的故事却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