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伍毅夫作品集《峥嵘岁月》
□ 周云勇
在实际创作中,伍毅夫并未遵循线性顺序,而是自由地运用错位、穿插、并置等手法,打破传统的线性时序,从而拓展所要展现的世界与灵魂的深度和广度,创造出独特的美学效果。
《峥嵘岁月》通过时间点的累积与演变,生动描绘了人物在特定时刻的心理状态以及随时间推移的心理变化轨迹——这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铁路工地员工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非线性的叙事手法,捕捉了那些转瞬即逝的心理瞬间,展现了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精神与力量。在深入阅读中,能感受到作品强烈的心跳和深远的意境。
《峥嵘岁月》收录散文、小说30多篇,总字数18万字。书的封面色彩斑斓,“峥嵘岁月”4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远处是素描的山川,近处是彩绘的城市,绿皮火车与高铁交错穿梭,在乡村与城市间飞驰。
撰写一篇文章的过程,可能是一次历史的回溯,一次地理的探险,一次文化的考古,而绝非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因此,散文与小说的创作绝非易事,不仅要求作者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广博的科学知识,还需要有追溯本源的坚持和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倘若我们有幸阅读到优秀的散文与小说,便可以带着对文化的渴望和对时光的敬仰,跟随作者足迹,发掘那些被遗忘的历史,揭示那些被岁月侵蚀的真相。
散文与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伍毅夫通过一系列具象的实写与拟化,呈现出世间独特的万千景象,散文与诗歌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在《峥嵘岁月》的文章中,我们能读到人间烟火气所升腾出来的铁路工地的不同景象,这也是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
作品中的文字紧密贴合作者的人生轨迹和情感世界,洋溢着对祖国和人民、英雄与普通劳动者、亲情与友情、壮丽山河的无尽热爱。在《母亲的围裙》和《母亲的名字》中,孝顺的美德被生动展现;在《我送儿子读博士》中,对儿子的深情嘱托得以表达;在《师徒情》中,对师父的感恩之情被深刻体现;在《兄弟·酒》中,融入铁路团队的喜悦与幸福被描绘;在《永不褪色的队旗》中,记录青年突击队在艰苦条件下奋斗的悲壮故事……在我的眼前,浮现了一位铁路工作者的柔情与担当,一位铁路工人的灵魂书写。
伍毅夫通过这部作品,展示了铁路人的另一面——他们不仅是硬汉,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在生活的点滴中,他们珍视亲情、友情和爱情,用真挚的情感温暖着彼此的心灵。《峥嵘岁月》中的铁路工人,不仅是铁轨的铺设者,更是国家建设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他们用汗水和智慧,铺就了一条条通往未来的康庄大道。在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坚韧不拔,他们的无私奉献,他们对铁路事业的无限热爱。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佳作,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铁路发展的辉煌历程和无数铁路人的辛勤付出。在伍毅夫的笔下,每个故事都仿佛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每个人物都承载着时代的记忆。铁路仿佛是一条条生命的纽带,将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书写着中国的辉煌篇章。
在当代社会,我们可能不再需要像铁路工人那样在艰苦的条件下工作,但我们仍然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难题。正是这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使我们能在逆境中奋起,在失败中成长。《峥嵘岁月》将激励更多人关注铁路行业、了解铁路工作者的故事并支持铁路建设事业。
《峥嵘岁月》不仅是一部文学佳作,更是一部激励人心的精神宝典。它展示了如何勇敢面对挑战、坚守信念以及承担起责任。
据12月16日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