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代庆
4月21日,一个平常的工作日,在雅安仁康医院(雅安结石病医院)(以下简称:雅安仁康医院),院长崔建强脚步匆匆地走向病房。他挂念着一位老熟人——肾结石患者王明芬(化名)。
60岁的王明芬,与肾结石的纠缠长达20多年。
王明芬第一次肾结石发作时还不到40岁。那时,生活的重担压在这位勤劳的农村妇女身上。田间地头的农活似乎永远干不完,王明芬性格要强,“看着别人把活路干了,我不想落后”。于是,在忙碌的劳作中,喝水这件小事被她抛之脑后,日均饮水量少得可怜。
就这样,王明芬感受到人生中第一次肾结石之痛,并接受了体外碎石治疗。出院后,她没有丝毫停歇,又一头扎进了繁重的农活里。
时光匆匆,5年前,肾结石再次找上了王明芬。这一次,病情更为严重,她不得不接受微创手术取石。本以为病痛就此远离,可10多天前,熟悉的痛感再次袭来。
“发烧了。”王明芬回忆发病的症状,之前还以为是其他疾病作祟,经过雅安仁康医院外科团队细致诊查,发现是肾结石掉落到她的输尿管导致堵塞,进而引发肾积水,最终导致感染发烧。幸运的是,经过医生团队及时有效的救治,通过输尿管镜取石后,她的病情得以缓解。出院后,她只需要按照医嘱,半个月后回来取掉术后置入输尿管的支架管即可。
没想到,4月20日凌晨,王明芬再次发烧,被紧急送进了雅安仁康医院。检查发现,原来是尿路感染所致。
“还是闲不住,昨天干了一些农活,晚上就开始疼痛。”王明芬的儿子说,母亲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刚出院本该好好休息,可她偏要去忙家务。
“怎么刚出院没多久,这么快又见面了?以后一定要注意多喝水、多运动,千万不能太劳累了。”崔建强看着病床上略显憔悴的王明芬,话语里满是关切与叮嘱。对王明芬而言,崔建强和雅安仁康医院的医护人员就像家人一样熟悉。
20多年里,王明芬的肾结石反复发作,多次入住这家医院治疗。
在与疾病的漫长斗争中,王明芬的经历并非个例。崔建强介绍,像王明芬这样肾结石反复发作的患者不在少数。对于这类情况,医生们首先要排查患者是否存在引起结石复发的疾病,若有结石标本,还会对结石成分进行检测,然后才能针对性地给出建议。然而,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不少结石目前并没有特殊有效的预防方法,最常见、最基础的预防措施便是多喝水、多运动。这看似简单的6个字,背后却是无数患者与疾病斗争的无奈与坚持。
从医学角度来看,肾结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人体的代谢、饮食结构、生活习惯以及遗传因素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像王明芬这样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喝水少的人群,尿液中的矿物质和盐分容易沉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结石。“结石一旦形成,容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肾积水、感染等,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崔建强说。
在医疗资源相对有限的农村地区,像王明芬这样的患者面临着更多的困境。一方面,繁重的农活让他们无暇顾及自身健康,即便知道多喝水、多运动的重要性,也难以在忙碌的生活中付诸实践;另一方面,对疾病认知不足也让他们在疾病初期未能给予足够重视,往往等到病情严重才不得不就医。
雅安仁康医院作为一家专注于结石病治疗的医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为像王明芬这样的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崔建强和他的团队不仅在治疗技术上不断精进,还在患者的健康教育方面下足了功夫。每次患者入院,医护人员都会耐心地向他们讲解结石病的预防知识,尽管这些话语可能已经重复了千百遍,但他们深知,每一次的叮嘱都可能成为患者改变生活习惯、预防疾病复发的良方。
王明芬的故事,是无数结石病患者与疾病顽强抗争的缩影。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有痛苦、有无奈,但也有希望、有温暖。医生们用专业和耐心守护着患者的健康,患者们则在病痛中不断摸索着与疾病相处的方式。这一场生命与健康的探寻,不仅关乎个人的命运,也反映出社会在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以及医疗服务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或许,我们无法立刻改变王明芬们的生活现状,但通过加强健康教育、优化医疗服务以及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等措施,可以为他们的健康之路点亮一盏明灯,让更多的人远离结石病的困扰,拥抱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