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洪伟
一
雅鱼从周公河涉水而来,婀娜的鱼身藏匿着一把宝剑,在望鱼石畔跃跃欲试。哺育生命的岩浆里,总游弋着河谷的野性。
砂锅的等待如岁月般厚重,总在筵席上压轴登场。高汤在文火中渐渐沸腾,慢炖出的每一缕香气,都浸透了时光的滋味。精致的配料与传统技法,烹饪出喷香的砂锅雅鱼。
这舌尖上的缱绻美味,随着砂锅上桌而氤氲绽放。雅鱼肉质细腻、汤味香醇,在味蕾上浅浅化开,如一缕清香萦绕不绝。唐代大诗人杜甫尝后回味无穷,遂吟诗赞誉:“鱼知丙穴由来美”。
砂锅雅鱼早已声名远播,在川菜的世界里萃取精华,如一张雨城美食的名片,镌刻着古老的历史印记。
二
麦浪的金黄被时光揉碎,化作细长的面条扬在雨城的风里。
清冽的山泉开始煮沸,冒出欢快的气泡。山泉精制的面条缓缓滑入铁锅,面浪翻涌,似一场美食的穿行。
浇头是酝酿已久的盛宴——炖鸡汤汁金黄,牛肉筋脆笋香,大肉晶亮甜而不腻,素椒麻香萦绕舌尖……香气弥漫的灶台,唤起馋涎欲滴的胃口。“挞挞”声此起彼伏,那是挞挞面的面团与案板的合奏。
水是雅面之魂,溪流的脚印穿过青山。雅雨滋养的乡土畜禽、山珍菜蔬,终成一碗多彩的丰腴。
雅面是忘不掉的乡愁。在雨城的大街小巷,面馆的布幌随风飘摇,那是记忆对美味的呼唤。
三
在雨城的每一天,都有雅鸡的香气萦绕鼻翼,诱惑着人们走进餐馆、饭店。
山野乡土的雅鸡,喂养的是农家粮食。
制作技艺的传承,沉淀着厚重的底蕴。阴酱鸡、墨鱼炖鸡、山药炖鸡、柴火鸡、棒棒鸡,各领风骚,让珍馐撩起舌尖的味蕾。
琥珀色的酱汁裹着鸡肉,风味独特;土鸡与墨鱼完美结合,肉软汤鲜;野山药和土鸡联袂清炖,本味醇厚;乡间土灶以柴火烹饪,辅以四季豆、土豆,鸡肉热辣爽口;棒棒鸡敲打成片,淋上高汤红油,麻辣鲜香。
鸡的世界因匠心而丰富,做工精细的不同,带来不一样的味觉感受。
在雨城,雅鸡已不再是单纯的美食,而是一道在舌尖上绽放魅力的风景,带着餍足的意味。
四
暮色中,美食与华灯一同闪亮。
雨城的街角喧闹鼎沸,如一次久违的欢愉。烤架冒着青烟,原始的烹饪炙烤百味,让人眼花缭乱。
雅烧,在一片烟火气中翩翩舞蹈。
竹签串起人间风味,在火舌上反复腾挪。牛肉渗出油星,羊肉卷起焦边,五花肉在高温中微微颤动。小郡肝脆嫩,脑花绵软,茄子与包浆豆腐裹着孜然香气,在烤架上滋滋作响。
夜风拂过,热辣的香味钻入鼻翼。人们坐在随性的氛围里,尽情享受美妙的夜宵,在杯盏交错中抵达快乐的高潮。
而铁板烧火焰腾空,筷子在铁板上快速翻动食材,香味瞬间弥漫开来。
夜幕是城市的另一场欢聚。
雅烧飘散的烟火气,联络起亲情、友情。在朦胧的光影下闲聊叙旧,像拌着的辣椒面和花椒粉,愈吃愈有味道。
五
冬腊月的村庄,家家户户挂满了腊肉、香肠、腊排。灶房的烟火缓缓熏烤,腊味儿四处弥散。
雅腊,是一段难以割舍的乡愁。
闲下来的村庄开始杀肥猪,备年货。热闹的年猪席摆满农家院落,欢乐的笑容荡漾在每一张脸庞。
盐粒腌制新鲜的猪肉与排骨,肥瘦相间的肉条裹着辣椒、花椒灌入猪肠,然后悬于灶房木梁,任自然的烟火熏染。
时光的打磨,让腊制品渐渐泛黄变黑,浸出浓浓的腊味。
把腊制品洗净后烹煮在铁锅里,厨房顿时弥漫着腊香。腊肉肥而不腻,香肠鲜香麻辣,腊排肉质紧实。地道的家乡味在唇齿间滞留,带着浓浓的乡土眷念。
在雨城,雅腊是浓缩的乡情。循着飘香的腊肉,就能找到熟悉的乡村。那座竹木掩映的青瓦木舍,至今还噙着思念的泪光。
六
卤食是生活的调味剂。
在雨城的街头巷尾,不起眼的摊点就是卤香的源头。脆嫩的卤肉、油香的肥肠、爽滑的鸡脚、软糯的猪蹄,总是飘荡着诱人的香味。
雅卤,泛动着经典美食的光泽。
把鲜香的卤肉切成片,蒸锅里的油脂化为琥珀色的汤汁,保留着肉香的滋味。慢慢品尝,肥而不腻。猪蹄的筋骨需要一股嚼劲,反复咀嚼中体验韧性的拉扯。而卤肥肠勾起难耐的食欲,一缕卤香始终萦绕唇齿。
与卤食邂逅,是一次味觉的征服。走进雨城的美食世界,琳琅满目的卤食吸引着食客的脚步。每一个转身,卤香都相随相伴,像城市最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