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尧江
在数字文明与全球化叙事主导的当下,民间文学似乎成了“旧时光”的代名词。然而,由雅安市文化馆编纂的《从前有座山——雅安市民间故事集》(以下简称:《民间故事集》)的出版,却以40万字的体量、8卷本的分量,向世人宣示,那些散落于乡野田间的口头叙事,从未真正消逝。它们如同深埋地下的根脉,只需一场春雨,便能萌发破土、开枝散叶,焕发新生。这部书,既是对雅安民间文学遗产的一次系统整理,也是对当下文旅融合命题的积极回应。
从口述到文本——民间叙事的系统性再生
雅安地处藏羌彝走廊与川西文化交汇处,民间故事融合了多民族的神话基因与地域特色。书中收录的故事,并非简单的复述,而是通过“在地化”与“当代性”的双重视角,重构了民间叙事的生命力,还原了其在雅安的本土化绵延、变形。
女娲与“三雅(雅女、雅雨、雅鱼)”的民间故事,从口耳相传到文本定型的嬗变过程,是集体记忆与个体经验的创造性融合。从茶馆闲谈到文人笔录,从口头表演到书面文学,这些民间故事完成了从地方性知识到普世性审美的跨越。这种系统性再生既保留了民间叙事的鲜活特质,又通过文本化实现了文化记忆的永久保存,为本土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故事资源。
《话说多功峡》《达瓦更札》等故事,将神话与雅安的地质形态、水文变迁等紧密关联,展现了神话与地理的共生关系,形成了独特的叙事维度。这种“在地化”的叙事策略不仅强化了地方认同,更使传统故事成为可触摸的文化符号。
书中对吴理真、邓通、姜维、樊敏等历史人物传说的再创作,是一大亮点。作者并未拘泥于传统文本,而是结合蒙顶山茶史研究、汉文化田野考察等,赋予故事以历史纵深感。这种“考古式叙事”不仅弥补了口头传统的断裂,更通过文学想象填补了史料的空白。例如,邓通造币的传说被嵌入汉代严道(今荥经)铜矿资源的经济史脉络,揭示了货币铸造与地方资源开发的互动关系。这种将民间叙事与物质遗存勾连的手法,使故事超越了文学虚构的范畴,成为解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史的文化密码。
值得一提的是,编纂过程中的机制创新。本书自征稿起,便建立“讲述者—整理者—创作者”的开发队伍,通过讲述者署名、原创奖励等机制,既保障了叙事的真实性,又激发了创作的动力与活力。这种“活态传承”模式,为民间文学的现代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文化基因的显影——神话思维与世俗生活的交响
民间故事多以人神共处的奇幻叙事,映射出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而遗址遗物故事则通过远古先民的生存史诗,揭示了雅安作为人类迁徙走廊的文明基因。这些故事并非单纯的幻想,而是携带了族群记忆的文化基因库。
《贡椒传说》中,将闻名遐迩的汉源花椒的诞生嵌入神话思维的隐喻体系。玄奘西行途中锡杖化树的情节,赋予花椒神圣基因。这种“神圣起源”的叙事,既是对自然物种的诗性阐释,也是农耕文明中“万物有灵”观的投射——花椒树被视作佛光显影的“神物”,从而在民间信仰中扎根。然而,神话并非悬浮于云端,世俗生活的实践将这种文化基因具象化为生产技艺与生存智慧。传说中的“悉心照料”对应现实中汉源人千百年传承的培植技术与加工工艺,皆暗合对“灵苗”的敬畏、呵护,也是神话思维与消费文化的叠合再生。神话与世俗的互动,催生了文化基因的现代显影。当汉源花椒生产民俗及传统制作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源花椒便从调味品升华为地域文化符号。而通过生产加工与文旅融合重构产业链,实则是将玄奘“散入红尘”的预言转化为实践——花椒既是“灵根”,亦是“幸福果”,在神话叙事与产业逻辑的双重奏中,完成文化基因的永恒流转。
在世俗伦理层面,《民间故事集》充分彰显了道德训诫功能。如《懒汉》中,弟弟烧香求告菩萨保佑其不劳而获,但终不得灵验,一怒之下砸碎泥菩萨。这个举动,可以管窥民间伦理的建构——神性终究要回归人性,人们祈求超自然力量的心理支持,但终归逃不过“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的朴素规则,信仰必须与土地达成和解。在重塑的菩萨泥像里,既封存着对天道的敬畏,也隐藏着“犁头底下有黄金”的真理。
书中还暗含一条“物—人—神”的叙事轴线。龙马树的红色传奇、女娲宝剑赠鱼、二郎山的传说、大川三棵树、扎碛神泉……这些故事无不体现了雅安民间文学具有“泛灵论”思维。这种思维将自然万物人格化,在特定的意象中,构建起人与自然的精神契约。
从文本到实践——民间叙事的当代赋能
《民间故事集》的出版,标志着雅安民间文学从“抢救性保护”迈向“创造性转化”的新阶段。书中的故事很多被纳入了当地的校(园)本课程(如芦山县的“传奇古姜城”、汉源县的“老太庙花灯”、荥经县的“砂锅雅鱼传说”等故事),甚至成为雅安文旅融合的展示亮点。此外,“地方花灯戏”“茶马古道沉浸式剧场”“非遗故事展演”等文旅活动项目,多以书中故事为蓝本,将文本转化为经济资源。
当然,这种转化并非简单的文化符号消费,也非简单的商业嫁接,而是基于叙事内核的深度开发。当“老熊阿婆”的故事通过短视频平台重新进入青少年视野,当熊猫故事以大型舞台史诗剧《熊猫归来》精彩上演,当哪吒的故事用水墨丹青和数字特效熔铸成动漫《哪吒之魔童闹海》,其基本内核依旧被保留,而表现形式则适配新媒体语境和演绎形式。可以展望,以书中故事为线索,推出熊猫家园探寻、红色文化体验、茶马古道溯源等旅游线路,将碧峰峡、孟获城、大川河等景区与民间故事深度融合,必将带给游客以美好的体验。
书名“从前有座山”,妙极!自然而然联想到“庙里老和尚讲故事”——这一循环结构不仅是叙事的修辞,更是文化延续的隐喻。这部故事集的价值,不在于文本之厚重,而在于唤醒了一个地域对自身文化基因持续的、深情的凝视。当“从前有座山”的循环叙事成为跨媒介创作的母题,民间文学便突破了“遗产”的静态定位,转而成为动态的文化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