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蜀江河诗抄(岷江卷)》
□蜀东泊客
《全蜀江河诗抄(岷江卷)》是谢祥林任主编的《全蜀江河诗抄》系列卷本之一,编著、注析了自唐朝到清朝的王勃、李白、杜甫、苏轼、薛涛、花蕊夫人等29名诗人在岷江流域创作的165首诗作。
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岷江诗选注析”,包括诗人小传、诗作原文、题解、诗歌现场与注析等。“题解”挖掘诗作原文的写作背景;“诗歌现场”是在目录前专门绘制有一张“岷江诗歌地图”的基础上,再在每首诗作原文的后面注明该诗写于何地,并用数字编号和前面的“岷江诗歌地图”相对照,令人耳目一新;“注析”是以诗作原文中重要的词或句为单位,先对词、句进行解释,再简要分析全句或该层次的意义。
第二部分“附录”,选入编著者的3篇水文化论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新解》《论白居易与水利建设》《白居易治水动因及机缘论考》。3篇文章与前面的“诗抄”部分,不是孤立存在,而是读者阅读第一部分的补充说明和佐证,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注析”是编著者最用心的部分。每首诗的注析少则三五百字,多则两三千字。每篇注析文字对所选析的词、句均引用出处。
如苏轼《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观将老焉》一诗的注析文,有2700多字。在逐一解读分析诗中“拾遗”“万里桥”“百岁疯狂”“老病未归身”等词、句的过程中,不仅引用《太平寰宇记》《资治通鉴》《蜀中广记》《汉书》《列子》《史记》《华阳国志》《后汉书》《世说新语》多部典籍中的相关词、句35处,还将解析的词、句和引文的出处、释义等对照解读。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编著者在孤独和清苦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学术研究,将学术成果做得有根有据,有板有眼,饱满而充实。恰如《后记》中写的:面对这个堪称巨大的工程,一方面是“苦,真的是太苦了”,另一方面却是“但是苦中也有乐啊,而且是永远难忘的乐”。
这样的苦中有乐,既体现在将研究过程中的“独乐乐”梳理、诉诸为文字,转化为学术成果实现“众乐乐”,也体现在从事学术研究时有独特的发现。
其中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发现杜甫的涉水古诗在隐晦的表达中有明确的指向,即在诗歌世界构建起水上王国的大唐政治体系。那些诗中的溪流、江河,隐喻了庙堂和江湖,而鱼、鸟等动物则成了三教九流中各种人物的化身。谢祥林认为,只要按照这样的思维模式解读杜诗,原来许多令人费解的地方就会豁然开朗。
《全蜀江河诗抄》旨在选编出以岷江卷、沱江卷、涪江卷、嘉陵江卷、渠江卷等以四川河流流域范围为分布体系的诗抄系列多卷本作品。水利系统权威人士认为,编选《全蜀江河诗抄》不仅可以丰富蜀水文化内容,还能促进中华诗学传统在蜀水文化建设领域的传承与弘扬。
据6月27日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