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一东
今年的三伏天,高温红色预警不断,可谓“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一个周末,我和妻子应朋友之邀,前往崇州三郎镇九龙沟避暑。我们在九龙沟附近某酒店住下,店内早已游客爆满,携家带口的尤其多。中午和下午烈日当空,大家并不敢外出,或在房间休息,或喝茶,或闲谈。身处青山绿水间,耳闻鸟语蝉鸣,感觉相当惬意。
夜色降临,暑气渐消,落日余晖映照山峰峭壁,别有一番诗情画意。我们沿九龙沟漫步,只听蝉声愈发喧聒,“鸣蜩嘒嘒”,不绝于耳。蝴蝶、蜻蜓等昆虫在飞瀑激流和深谷之中翩翩飞舞。凉风习习,身心舒爽。不少游人带着孩子在溪中嬉水游泳,有的甚至直接在溪水里野餐,还有人坐在溪中石上尽情享受山间凉风。
九龙沟植被覆盖率极高,松树、水杉、银杏、竹丛、辽东栎、紫果冷杉、野树莓等生机盎然。走到“响水潭”处,只见一群人正聚在一起仰头指点。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一棵水杉树上正跳跃着一只松鼠。围观者都非常兴奋,有小朋友连声嚷嚷:“快看呀,松鼠松鼠!”还有人举起手机不停拍照。
天色已晚,我看不清松鼠的具体模样,只见它在枝头轻盈跳跃,宛如空中起舞,尾巴蓬松高扬,像极了一个灵动的小精灵。元末明初诗人贡性之在《题画蒲萄松鼠》中称赞它:“獧似弥猴捷似猱,栗梢走过又松梢。紫萄若使知滋味,一日能来一百遭。”意思是松鼠机敏如猕猴,敏捷似猿猴,在栗树与松梢之间来回穿梭;若是葡萄滋味美妙,它一日能来上百回。民间也有“松鼠跃枝头,好运自然来”的吉祥话。
松鼠很快消失在树林中,众人望着它远去的身影,意犹未尽。喜爱小动物,大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共情本能。随着环保意识增强,越来越多人将对自然生命的尊重,转化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爱护,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善良和爱心。
第二天,天气较为凉爽。早饭后,我和妻子去九龙沟景区内的山道散步。那里松树、水杉等植物茂密,还有一些果园,脆红李果实累累、挂满枝头,香气四溢。经过一间堆放杂物的简易农房时,我注意到水泥瓦房顶上放着一个铁丝制成的“打笼”(一种传统捕猎鸟和小动物的工具,里面竟关着一只松鼠。我上前细看,应该是一只赤腹松鼠,它模样憨态可掬,圆亮的眼睛望着我,透出几分惊恐,在狭窄的笼中徒劳地左冲右突。打笼里还有一小截玉米,想必就是诱它入笼的饵料。
我知道赤腹松鼠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如今它被困笼中,肯定不是好事。我本想找房主询问,但农房大门紧锁。
松鼠在笼中不断冲撞挣扎,我一心想把它救出来。妻子怕惹麻烦,劝我别多事。正犹豫时,从山上走来两位五六十岁的女游客,她们看到松鼠后立刻愤愤不平。
其中一位说:“这是国家保护动物,怎么被关起来了?”
我向她们说明想放生的意图,另一位快人快语:“放!必须放!我们在外地旅游都放了好几次松鼠了,别怕!善事可做,恶事莫为!”
说罢,她直接用手里的竹棍将打笼从房顶撬下。我拾起笼子,找到笼口锁扣向上一提,松鼠瞬间窜出,飞快钻入林中。大家不禁一起笑了起来。
我看见打笼上还拴着一根绳子,心想只要笼子还在,就还会有松鼠遭殃。于是心一横,索性扯断绳子,将打笼扔进密林深处。
想到这只被解救的松鼠能重回森林自由玩耍、与家人团聚,我的心情格外舒畅,也为这次避暑之旅增添了一份特别的快乐。